文章介紹
全球數據顯示,同性戀和雙性戀者的自殺風險遠高於異性戀者,尤其是在社會污名與歧視較為嚴重的亞洲地區;即使台灣在 LGBTQ 權益上走在亞洲前列,這一群體仍面臨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性少數群體面臨的歧視、內心的負面自我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孤獨感,可能是導致高自殺風險的關鍵因素。然而,這些因素之間具體如何相互影響,以及年齡等因素是否會改變這種結果,仍尚未有定論。
為了深入研究,林柏均醫師團隊招募了 400 名台灣的男同志和雙性戀男性參與調查,並採用「調節中介模型」來分析歧視、孤獨感、自殺風險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年齡、教育程度和性傾向是否會調節這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來自他人的歧視(感知性污名),還是內心對自己性傾向的負面看法(內化性污名),都會增加孤獨感,提高自殺風險。特別是年紀較大的男同志和雙性戀男性,內化性污名與孤獨感之間的聯繫尤為強烈,這可能與他們生長於較保守傳統的社會背景,經歷過更多的壓迫和歧視有關。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 41.8% 的參與者有自殺風險。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這個族群的孤獨感與自殺風險之間相關聯,還進一步提供改善方針,包含: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積極制定和推廣反歧視政策、加強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務等等,呼籲大眾共同營造一個友善、包容的環境,有助於該族群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降低自殺風險。
恭喜林醫師!
你是否曾經對某個研究主題充滿熱情,卻發現 PubMed 上根本找不到任何相關文獻?想知道要如何把這樣的挑戰轉化為機會嗎?來聽聽陳醫師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