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勝率須知,為論文找到合適的期刊!

 

作者:邱家佑 醫師(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Lincoln Medical Center, NY, USA)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分享 HIV 患者的嚴重肺炎鏈球菌多處感染之個案報告,獲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刊登!

 

 

00_FB_innovarad_chiucy_09_share_Meta-analysis_20190505_1471

 

 

首次投稿到美國以外的期刊

 

我個人投稿 case report 的經驗,一向習慣以投稿到次專科的雜誌為優先,且由於我目前在美國工作,因此習慣把文章投稿到美國的期刊,或是至少是美國人組成的 editorial board。在這之前,我都沒有投稿到歐洲或是其他亞洲國家期刊的經驗。

 

這一篇投到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此雜誌是由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Infectious Diseases(日本感染科學會)和 Japanese Society of Chemotherapy 一起經營的期刊,點開這 Editorial board 一看,只有一位是美國人,其他全都是日本人。

 

沒想到這個雜誌,竟然還有宣稱的 impact factor 1.7(雖然不是出自 Journal Citation Report,這方面就需要蔡校長來解釋這些神奇的 impact factor 究竟是怎麼產生的),而在 Scimago journal rank 上是 H index 58,在感染科雜誌裡面排名 Q2。

 

(橙編按:查了一下,這本期刊的確有 impact factor,也是出自 Clarivate 的 JCR,沒有問題,請放心。日本人學會出的雜誌,不會聲稱假的 impact factor,蠻可信的。)

 

 

期刊挑選流程經驗分享

 

其實,我在挑選期刊有幾個方向,通常不管 Journal Citation Report,因為太複雜難懂,都是看 Scimago,然後選領域慢慢從 Q1 看下來。或是在寫文章的時候,留心 citation paper 是出自哪一個雜誌,以及 citation paper 裡面的 citation 出自於哪,在這個 group 裡去挑一個適合投稿的期刊。

 

(橙編按:因為 JCR 要收錢才給看內容與分數,Scimago 是做開放免費的來競爭,做參考不錯,通常兩邊對於好期刊跟壞期刊的評比排序,雖有不同,但不會差太遠。不過亞洲國家升等,目前還是獨尊 JCR 就是。)

 

另外,我已經有 3 篇文章刊登在 Hindawi 集團裡,雖然是 3 個不同的期刊,Hindawi 使用介面也很友善,但是這一次,我想要換一個方向試試。

 

在這裡,要推薦 Elsevier 這個出版集團,關於他們旗下的雜誌,現在都有很好的數據可以參閱。以我投稿的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來說,裡面有包含 Acceptance rate: 2019 年 31.7%, 2018 年 35.3%, review speed: submit to first decision 6.1 wk. Submit to final decision 9.5 wk。我自己的投稿經驗是兩個月,Author 中來自日本的有 723 位、南韓 27 位、大陸 21 位、美國 18 位。

 

這些資訊公開透明,讓投稿者在投稿前可以知道,自己的勝算到底有多少,以及值不值得投資時間在這個期刊,如果大家要投稿到 Elsevier 集團的雜誌,可以多加利用。

 

 

開門見山講清楚,提出常見錯誤。

 

這一篇的題目 是 Austrian syndrome followed by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a HIV patient。Austrian syndrome 指的是肺炎鏈球菌菌血症,在臨床上同時合併肺炎、腦膜炎,以及心內膜炎。我從 Austrian syndrome 的歷史典故考據開始說起,以及名稱的誤用,作為我的 introduction。

 

在 1862 年 Austrian(奧地利)病理學家 Dr. Heschl,在解剖屍體時首先發現了這個現象,在 1881 年法國微生物學家 Louis Pasteur 成功分離出肺炎鏈球菌,1957 年紐約的感染科醫師 Dr. Robert Austrian 再次匯集以上資訊,且他是肺炎鏈球菌疫苗先驅。

 

所以 Austrian syndrome 這個名稱,其實是來自兩方面, 一是奧地利的病理學家,以及紐約的 Dr. Austrian。這個典故常常被之前的文獻回顧混淆,而莫衷一是。

 

 

適合的 case,要找到適合的期刊。

 

Case 的部分則是一名愛滋病患者,在接受 6 週的 Ceftriaxone 治療 Austrian syndrome 之後,產生 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之後惡化成 Stevens Johnson syndrome(SJS)、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這個病程分散在兩個月的三次住院紀錄。

 

在 discussion 的階段,則是討論 DRESS 合併 SJS / TEN 的可能性,以及此病人產生這種罕見併發症的原因(極大的可能為 Ceftriaxone)。並且我附上了病程進展病人皮膚病變的圖片。

 

雖然這篇文章我沒有做成 open access,因為一個 case report 要花 2500 USD,實在不太划算。結論是,這一個雜誌編輯群很友善而且專業,如果大家要投稿感染科相關的期刊,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80505_第二十一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