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朱為民醫師團隊,關於住院安寧病房病人「自覺疼痛」與「醫護評估疼痛」差異比較之研究,獲 Palliative Medicine 刊登!

 

 

01_PM_ChuWM_26

 

 

文章介紹

 

臨床上,我們一方面請病人自己打分數,一方面也由醫護人員根據表情、活動力、生命徵象來判斷有多痛。但實務經驗常看到:病人口中「很痛」,醫護看起來卻「還好」;或者醫護覺得病人很不舒服,病人卻說可以忍。這種「自覺疼痛」與「醫護評估」不一致,可能讓止痛藥開得不夠或過頭。朱為民醫師團隊想釐清:到底是哪一些臨床特徵與症狀,會讓兩邊的疼痛評估出現落差?

 

研究採用回溯性觀察設計,納入 755 位末期病人納入分析,住院期間每天以「症狀評估量表」請病人(或主要照顧者代答)評分疼痛,同時由醫護人員以「問題嚴重度量表」評估疼痛。根據首次住院時的兩個分數是否落在同一個嚴重度區間,把病人分成「分數相近組」與「分數不同組」。

 

研究結果顯示,755 人中有 181 人(約四分之一)屬於「分數不同組」。這些病人年齡較輕、癌症比例較高,且自覺的疼痛、疲倦、腸胃或排便問題、睡眠困難都比「分數相近組」更嚴重。進一步多變項分析發現,在考慮其他因素後,只有「腸胃/排便問題」仍是造成兩種疼痛評估不同的獨立相關因素。

 

朱醫師團隊認為,病人同時有較多身體症狀,尤其是腸胃和排便困擾時,很容易出現「病人說很痛、醫護看起來沒那麼痛」的情況。建議做疼痛評估時,要同時使用多面向的症狀量表,特別主動詢問腸胃與排便狀況,並持續追蹤調整止痛與腸胃用藥。從政策與訓練角度,也需要加強安寧團隊對「整體症狀群」的敏感度,減少病人與醫護之間在疼痛感受上的落差,才能真正提升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質。

 

 

恭喜朱醫師!

 

登上高分期刊,是許多人的夢想!有些同學就會想,是不是我用高階一點的統計,看起來比較厲害,就可以登上高分期刊?但其實,期刊不在意你統計工具的外表,期刊只在意你研究問題的本質。寫論文,應該把力氣放在哪裡,我們來聽聽講師怎麼說!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Palliative Medicine 創刊於 1987 年,2024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9,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排名為 Q1(31/188) 期刊,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排名為 Q1(46/332) 期刊。

 

 

朱為民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