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以 AUC 調整萬古黴素劑量,配合 β-內醯胺類抗生素時的腎毒性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01_medicina_ChiuCY_17

 

 

文章介紹

 

Vancomycin(萬古黴素)+ piperacillin / tazobactam 組合藥物,與 vancomycin + cefepime / meropenem 組合藥物相比,有較高的急性腎損傷(AKI)風險。然而,目前不確定以 AUC 為基礎的 vancomycin 劑量,是否比以波谷濃度為基礎的劑量具有較低的腎毒性。

 

邱家佑醫師團隊從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 等數據庫中搜索文獻。比較了 vancomycin + piperacillin / tazobactam 和對照組之間的 AKI 的比值比(OR)。對照組定義為與 piperacillin-tazobactam 以外的抗假單胞菌 β-內醯胺類抗生素結合的 vancomycin。

 

數據顯示,AKI 的 OR 在 vancomycin + piperacillin / tazobactam 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3 個研究,866 名患者,OR 為 3.861,p < 0.05)。在接受 vancomycin + piperacillin / tazobactam 治療的樣本中(2 個研究,536 名患者),以 AUC 為基礎的劑量比波谷濃度為基礎的劑量下,AKI 風險(OR 為 0.715,p = 0.177)和每日vancomycin 劑量(p = 0.392)較低,但統計上並不顯著。

 

然而,在現有文獻中,使用 AUC 為基礎的給藥方式並不能消除 AKI 的風險,與根據波谷濃度的給藥方式相比,也不能顯著降低每日 vancomycin 劑量。

 

邱醫師專注在感染科領域研究,一邊閱讀文獻找尋資料支持臨床治療時,一邊寫成統合分析,是在臨床原創研究之外,快速增加履歷篇數,並增進專業發展多元性的方式,值得學習!

 

 

恭喜邱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以 AUC 調整萬古黴素劑量,配合 β-內醯胺類抗生素時的腎毒性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已關閉迴響。

環境變化快速,幸好有蔡校長提供的課後諮詢管道。

 

作者:邱家佑 醫師(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免疫受損且無 HIV 感染者使用靜脈注射潘他密汀預防性治療肺囊蟲肺炎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Fungi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505_1622

 

 

這是我第四個做的 meta-analysis,第一個跟第二個已經發表,第三個則是做成 meeting poster 沒有發表。距離上次做 meta-analysis 已經是 2020 年,想不到 meta-analysis 的世界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原來 PRISMA 在 2020 出了新版的指引,我並沒有細看跟了解。

 

但因為經常關注新思惟臉書社團和蔡校長的個人帳號,知道新思惟針對 meta-analysis 課程有進行大改版,原先的課程範例論文,也改為兩個蔡校長自己寫的範例,因此我在剛開始寫這篇時,稍微看了一下新範例有什麼不同,但只覺得「看起來好像差不多」,做的時候還是用我以前 PRISMA 2009 的方式來進行,想著之前好歹也發表過兩篇 meta-analysis,應該依樣畫葫蘆就可以。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80505_第二十一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 環境變化快速,幸好有蔡校長提供的課後諮詢管道。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穩定期思覺失調症患者高頻率靜息狀態腦電連通性與注意力表現異常的相關性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01_medicina_YehTC_10

 

 

文章介紹

 

長期以來,注意力障礙一直被認為是思覺失調症的基礎認知缺陷之一。葉大全醫師團隊研究相關的神經基礎,並開發有效治療的方法。

 

在注意力的處理過程中,神經振蕩在篩選資訊與分配資源到刺激或目標相關標的方面扮演著核心角色。本研究探討靜息狀態下,腦電圖連通性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注意力表現是否有相關性。

 

研究納入了 72 位穩定期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進行靜息狀態下的腦電圖記錄。利用 Lagged Phase Synchronization(LPS)來測量 84 處大腦功能連通性的電流,這些電流來源是通過 eLORETA(exact low-resolution brai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的五種頻率來確認。另外使用 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I(CPT-II)評估注意力表現。

 

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高頻率下,右半球靜息狀態腦電功能連結性的增加,與注意力缺陷的惡化有關。如果能重複這些結果,用新的方法調節這些網絡,可能會產生選擇性和有效的干預,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注意力缺陷。

 

 

恭喜葉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葉大全醫師團隊,關於穩定期思覺失調症患者高頻率靜息狀態腦電連通性與注意力表現異常的相關性研究,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詹雅婷醫師團隊,有關透過機器學習建立人工智慧模型區分良性和惡性卵巢腫瘤研究,獲 Insights into Imaging 刊登!

 

 

01_III_JanYT_04

 

 

文章介紹

 

詹雅婷醫師團隊想要發展一個人工智慧(AI)模型,利用影像組學(radiomics)和深度學習(DL)功能,從 CT 影像中區分良性和惡性卵巢腫瘤。

 

研究共納入 149 位經病理學確認的卵巢腫瘤患者,其中包括 185 個腫瘤,並以 7:3 比例將其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

 

所有腫瘤均從手術前的增強 CT 影像中手動分割。利用 radiomics 和 DL 方法提取 CT 影像特徵,建立五個不同組合特徵集的模型,並使用機器學習(ML)分類器,將良性和惡性腫瘤進行分類。在測試集中,將模型的性能與五名放射科醫生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在五個模型中,表現最佳的是採用 radiomics、DL 和臨床特徵組合的集成模型。該模型達到 82% 的準確度、89% 的特異度和 68% 的敏感度。

 

與資淺放射科醫生的平均結果相比,該模型具有更高的準確度(82% vs 66%)和特異度(89% vs 65%),敏感度差異不大(68% vs 67%)。

 

在模型的幫助下,初級放射科醫生的平均準確度(81% vs 66%)、特異度(80% vs 65%)和敏感度(82% vs 67%)均有所提高,接近於資深放射科醫生的表現。

 

詹雅婷醫師團隊開發的 AI,可以高度準確區分良性和惡性卵巢腫瘤。這個模型在卵巢腫瘤評估中,明顯提升了經驗較少的放射科醫生的能力,有助於指導婦科醫生為這些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策略。

 

 

恭喜詹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詹雅婷醫師團隊,有關透過機器學習建立人工智慧模型區分良性和惡性卵巢腫瘤研究,獲 Insights into Imaging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免疫受損且無 HIV 感染者使用靜脈注射潘他密汀預防性治療肺囊蟲肺炎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Fungi 刊登!

 

 

01_JF_ChiuCY_16

 

 

文章介紹

 

曲美普林(Trimethoprim)與美坐磺胺(Sulfamethoxazole),簡稱 TMP-SMX,是第一線預防肺囊蟲肺炎(PCP)的藥物,但在免疫功能受損的宿主中,如果沒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會每月靜脈注射潘他密汀(IVP),因為 IVP 不會造成細胞減少和延遲植入。

 

邱家佑醫師團隊透過統合分析,統計 IVP 的非 HIV 患者的突破性 PCP 發生率和不良反應。搜索資料庫有 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

 

統計顯示使用 IVP 的突破性 PCP 發生率合併為 0.7%(16 項研究,3025 名患者),與當作第一線預防時相似(7 項研究,752 名患者)。不良反應的合併發生率為 11.3%(14 項研究,2068 名患者),與不良事件相關的停藥率為 3.7%(11 項研究,1802 名患者),但在每月接受 IVP 的患者中較低(7 項研究,1182 名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對於某些非 HIV 免疫受損宿主,特別是血液惡性腫瘤和造血幹细胞移植受者,每月使用 IVP 是 PCP 預防的合適二線藥物。當患者不能口服給藥時,使用 IVP 作為口服 TMP-SMX 的替代方案是可行的。

 

邱醫師在生涯早期,持續耕耘個案報告、原創研究,現在也開啟了統合分析的新產線,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耕耘,又深又廣,很值得學習!

 

 

恭喜邱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免疫受損且無 HIV 感染者使用靜脈注射潘他密汀預防性治療肺囊蟲肺炎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Fungi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問:ChatGPT 真的可以當作論文作者嗎?怎麼正確運用 ChatGPT 於學術寫作上?

 

 

 

QA83

 

 

問:校長好,最近很多人開始使用 ChatGPT 來協助寫論文,有些人拿來英修,有些人甚至就直接大膽地用它寫出來的 introduction 或 discussion 去投稿,我想問的是,你建議的 ChatGPT 學術用法是怎樣做呢?

 

另外,目前期刊對於 ChatGPT 的使用態度是怎麼樣的?我需要把 ChatGPT 列為作者,或是做出什麼宣告嗎?還是就都不用提?因為我看到有報導說,某雜誌社的某期刊,接受了一篇文章,作者之一是 ChatGPT,甚至還寫上 ChatGPT 的聯絡方式;但也有人說,雜誌社明訂不可以讓 ChatGPT 作為作者。現在的資訊好混亂,很令人無所適從,想請校長幫忙給點建議。

 

答:(蔡依橙)

 

同學問的問題很詳細,而且都是實際上會遇到的困難,表示你真的開始使用,而且也有在思考細節,非常好。

 

首先是 ChatGPT 的使用。站在作者的角度,我會建議各位將他用在語言編修是最理想的,像是中文變成英文,或甚至中英文混雜的草稿變成學術英文,學術英文你還可以指定要用英式英文還是美式英文,或者是高級期刊的英文口氣,都可以。這部分沒有問題,他很強。讓你的文章在英修前就人模人樣,英修老師也能更進一步的幫你做科學論文語境調整。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問:ChatGPT 真的可以當作論文作者嗎?怎麼正確運用 ChatGPT 於學術寫作上?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