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彭醫師團隊主要探討拇指多指症(Wassel 第四型)的手術治療方式,特別比較用 K-wire 固定和不使用 K-wire 固定兩種方法,哪一種效果比較好,副作用又有哪些。
多指症是台灣小孩常見的先天性手部異常,尤其是 Wassel 第四型,指的是拇指在掌指關節有兩根骨頭,導致有兩根拇指。這種情況不但影響外觀,還會影響手指的功能,所以大部分都需要開刀治療。手術的目標,就是讓小朋友長大後有一根功能正常、外觀自然、關節穩定的拇指。
傳統作法上,醫師會把多餘的拇指切除,然後修補關節附近的韌帶和肌肉,有些醫師會再用一根很細的 K-wire 暫時將關節固定住,讓傷口癒合期間比較穩定,這根鋼針通常在幾週後會拔掉。不過,鋼針雖然有幫助,但也可能帶來感染、鋼針移位、皮膚濕爛等問題,甚至有時會傷到生長板、肌腱或神經,也會讓換藥照顧變得較為麻煩。
團隊回顧了 2011 到 2022 年間,在台灣林口長庚醫院接受 Wassel 第四型多指症手術的 77 位病人(共 78 根拇指),其中 59 根用了K-wire,另 19 根則未用。兩組手術方式在手指功能、關節穩定度、活動角度等評分上,沒有明顯差異。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用鋼針,手術結果都相當不錯,大約有八成的病人都達到「良好」的標準。
但在副作用方面,用 K-wire 的組別有 10.2% 的病人發生針孔感染、10.2% 出現鋼針移位、5.1% 有皮膚濕爛;反觀沒用鋼針的組別,幾乎沒有產生這些問題。研究也發現,用 K-wire 的病人較常需要做軟組織加強手術,顯示這些病人的畸形可能比較複雜,醫師才會選擇用鋼針加強固定。
總結來說,根據彭醫師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有沒有用 K-wire 固定,Wassel 第四型多指症的手術成效都很好,但如果使用鋼針,確實有較高的感染和其他併發症風險。對於醫師來說,選擇手術方式時,應該要考慮病人畸形的複雜度,以及家長能否配合術後照顧,來決定是否需要用 K-wire。未來如果有更多病人和更長期的追蹤,或許能更明確知道哪一種方式最適合台灣的小朋友。
恭喜彭醫師!
有同學問,他正在寫一篇關於某疾病的論文,資料收集完畢了,但不知該選擇 MedCalc 的哪一個統計方法來呈現?一起來看講師的回答。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 創刊於 2013 年,2023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5。在 Surgery 分類中為 Q3(154/292) 期刊。
彭麒醫師與新思惟
- 不要因為報名費而怯步,課程讓人意猶未盡。(2020/7/26 @ MEPA)
- [快訊] 彭麒醫師與其參與團隊,關於槌狀指治療該用手術或夾板矯正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and Hand Surgery刊登!
- 新手的生涯首篇:從臨床收案研究,到發表統合分析。(彭麒 醫師)
- [快訊] 彭麒醫師與其參與團隊,有關斷指患者進行多指再植手術效果的研究,獲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刊登!
- 通過 revision 的考驗,再一篇論文被接受。(彭麒 醫師)
- [快訊] 彭麒醫師與其參與團隊,關於 Stack 與 Te 技術在血管化趾近指間關節移植中心滑動重建的比較研究,獲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刊登!
- 住院醫師的第三篇,挑戰登上高分期刊!(彭麒 醫師)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