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劉書岑醫師團隊,分享臺灣 Long COVID 精神科多中心計畫與發炎和憂鬱症關聯之回顧,獲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 刊登!

 

 

01_CPN_LiuST_02

 

 

文章介紹

 

在 COVID-19 之後,學者逐漸發現,感染後的患者似乎有精神後遺症的風險,常見的像是憂鬱、焦慮、認知障礙、睡眠失調、疲憊等。

 

劉醫師與其團隊,在這篇回顧文章中,將目前文獻中有關發炎與神經精神後遺症的可能機轉和臨床現況做了分享,也帶出臺灣長新冠多中心研究計畫,希望能收集更多精神、社會、營養資訊,來回答這方面的問題。

 

在組織一個多中心計畫前,將想要解決的問題跟背後的原理釐清,更能精確地做好收案的準備,讓資源有效利用,也匯聚各醫院主要負責人員的共識。在這個過程中,順道將文獻回顧整理起來做發表,並向世界介紹臺灣的計畫,是很不錯的執行策略。

 

 

恭喜劉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劉書岑醫師團隊,分享臺灣 Long COVID 精神科多中心計畫與發炎和憂鬱症關聯之回顧,獲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陳以勳醫師團隊,關於幽門螺旋桿菌、十二指腸潰瘍與乳果糖氫氣呼吸試驗之研究,獲 Life 刊登!

 

 

01_life_ChenYH_03

 

 

文章介紹

 

臨床上有個檢查,是讓患者喝下乳果糖後,無法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大腸會被分解成氫氣以及各種有機氣體,其中部分會經由血液吸收,最終從肺部排除。所以,如果喝下乳果糖後持續監測患者呼出的氣體,其中的氫氣濃度變化,就能評估從口腔到大腸開口處的食物傳遞時間。

 

有意思的是,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MALToma 等高度相關的幽門桿菌,有個很特殊的能力,就是他能從氫氣獲得能量!

 

陳醫師團隊注意到這點,很想知道,會不會幽門桿菌感染者,他們的腸胃道菌種也會改變,使得這類人比較容易產生氫氣,藉由血液傳送,讓幽門桿菌存活?甚至因此與潰瘍嚴重性有關。於是他們想先做個初步的研究,確認究竟幽門桿菌感染者,其氫氣產量會不會真的比較高。

 

結果發現,同為幽門桿菌感染者,十二指腸潰瘍嚴重者,其氫氣呼出量真的比較高。文中並有許多詳細的分組與其他觀察。

 

對於臨床上注意到的各種可能關聯,使用實際的測試去做觀察與評估,累積數據,並繼續探究,是很棒的臨床研究主題。

 

 

恭喜陳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陳以勳醫師團隊,關於幽門螺旋桿菌、十二指腸潰瘍與乳果糖氫氣呼吸試驗之研究,獲 Lif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朱為民醫師團隊,對不同種類社會支持與日本社區老人衰弱進程之十年研究,獲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刊登

 

 

01_AGG_ChuWM_13

 

 

文章介紹

 

目前的研究顯示,社會支持對於減緩老人衰老進程,有很大的幫助。不過多數的研究來自於斷代研究,朱醫師與日本團隊,希望能用追蹤 12 年的日本老人世代資料作分析,進一步確認,並觀察更多細節,像是不同種類的社會支持,是否有差異。

 

研究收入了 466 位受試者,平均年齡 71.3 歲,研究分析了三種社會支持:情緒支持、工具性支持、負向支持(像是給予要求跟批評)。結果發現,情緒支持與工具性支持,對減少衰老風險顯著有效,但負向支持則否。而且這些支持來自於家人或家人之外都可以。

 

朱醫師長年在老人領域耕耘,並將合作範圍跨到國際領域,成績斐然,相當傑出。

 

 

恭喜朱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朱為民醫師團隊,對不同種類社會支持與日本社區老人衰弱進程之十年研究,獲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張中杰醫師團隊,關於前臼齒牙根之收斂腳研究,獲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刊登!

 

 

01_JDS_ChangCC_02

 

 

文章介紹

 

前臼齒的齒根形狀很特殊,在最終的收斂角,頰舌方向與內外方向的量測並不相同,但植入物卻是用個簡單的收斂圓柱去做,張醫師與其團隊,希望收集更多的前臼齒齒根形狀資訊,以供日後的植入物設計參考。

 

研究使用 micro-CT 評估了 60 個單齒根前臼齒,經量測發現,頰舌方向的收斂角較大,內外方向則較小,雖然整體來說,植入物的角度在統計上接近齒根收斂角,但作者做了進一步分析,並詳細報告了差異較大的部分。

 

人類醫學史上,對於各種植入物,其形狀設計、力學結構,可以用各種方式測量,並提供進一步優化的參考,持續進步。這類的量測與統計,對於建立量化數據很重要,也是研究的好主題。

 

 

恭喜張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張中杰醫師團隊,關於前臼齒牙根之收斂腳研究,獲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徐瑋璟醫師團隊,使用外側楔形足墊治療內側膝關節骨關節炎之研究,獲 Sensors 刊登!

 

 

01_sensors_HsuWC_01

 

 

文章介紹

 

膝部罹患骨關節炎後,走路會有特定的足底壓力模式,因為膝部骨關節炎通常位於內側,所以外側較高的楔形足墊,就是常見的治療方式。徐醫師團隊,預計使用可測量壓力的足墊,去觀察使用一般鞋墊與楔形鞋墊的患者,其骨關節炎嚴重程度與壓力變化。

 

結果發現,在 20 周的研究過程中,使用楔形足墊的患者,症狀與足底壓力分布都保持不變,但使用一般鞋墊的患者,骨關節炎疼痛更嚴重、壓力也有偏移與往前足移動的趨勢。

 

作者總結,使用楔形足墊,可以有效防止膝部骨關節炎患者,足底壓力惡化的進程。

 

使用量測工具,將治療的效益做測量、紀錄與統計,是很好的研究主題。有數字,就有討論的基礎,科學也因此能持續進步。

 

 

恭喜徐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徐瑋璟醫師團隊,使用外側楔形足墊治療內側膝關節骨關節炎之研究,獲 Sensor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問:順利刊登的文章,被國外學者用 letter to the editor 質疑,「沒有類似研究」是錯誤陳述,並附上證據,我該怎麼回覆?

 

 

QA_66

 

 

問:校長好,之前 revision 的那篇,順利刊登了。不過刊出後,很快就有國外學者投書 letter to the editor。期刊通知我們,可以寫一篇回覆,跟他們的 letter 一起刊登。

 

其中有一則 comment 不太好回覆,他說:「作者在文章中提到,no related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date,但其實有。」然後他還附上了三篇,並簡短介紹了一下。

 

我看了他所附上的三篇,前兩篇的研究只能說類似主題,但還是不太一樣。最新的那篇,主題跟我們一樣,但刊登時,我們的稿件已經在審閱了,我們無從得知,也無法引用。

 

更糟的是,我自己去 PubMed 搜尋,又找到兩篇跟我們主題一樣的,我在猶豫要不要也一併自己寫出來,但又顯得自打嘴巴,好像我們當初 discussion 的文獻做得比較沒有很完全。

 

答:(蔡依橙)

 

以下先寫我建議的回覆內容,然後是為什麼我這麼建議的原因。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問:順利刊登的文章,被國外學者用 letter to the editor 質疑,「沒有類似研究」是錯誤陳述,並附上證據,我該怎麼回覆?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