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江杰穎博士團隊,關於台灣大專男子跆拳道奪牌與非奪牌選手,下肢肌肉伸縮循環在垂直與水平方向表現之研究,獲 Journal of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Kinesiology 刊登!

 

 

01_JFMK_ChiangCY_03

 

 

文章介紹

 

江杰穎博士團隊想要探討台灣大專院校的男性跆拳道選手,他們在垂直跳躍和橫向跳躍這兩種動作的表現能力。研究團隊特別想了解在不同競技等級的選手之間,跳躍能力的差異是否和他們的肌肉收縮方式有關。

 

研究對象總共有 17 位男性大專跆拳道選手,依照他們的比賽成績分成兩組:曾經得過獎牌的 8 位選手(獎牌組)和沒拿過獎牌的 9 位選手(非獎牌組)。研究團隊讓這些選手進行兩種測試:一個是垂直反向跳(就是膝蓋先彎曲往下蹲,接著立刻用力往上跳),另一個是單腳側向跳(往旁邊跳)。測試時使用了專業的測力板和光電感測系統來收集數據。

 

研究結果發現,獎牌組的選手在垂直跳躍測試中表現明顯優於非獎牌組,包括跳躍高度、向上推蹬的最快速度、往下蹲時產生的最大力量等指標都較佳。在單腳側向跳的表現上,雖然兩組的差異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但獎牌組的表現仍普遍比較好。

 

研究還發現垂直跳躍和側向跳躍的表現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側向跳第一步的表現和垂直跳高度有中度相關,而側向跳第二步的著地時間則和垂直跳時產生的力量有關。

 

研究結論顯示,在台灣的大專男子跆拳道選手中,比賽成績較好的選手,不論是垂直跳躍還是側向跳躍的能力都較強。而且這兩種不同方向的跳躍能力,背後可能有一些共同的運動生理機制。

 

 

恭喜江博士!

 

在寫論文的 methods 時,納入和排除寫起來很相似,寫作上是否有什麼訣竅?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江杰穎博士團隊,關於台灣大專男子跆拳道奪牌與非奪牌選手,下肢肌肉伸縮循環在垂直與水平方向表現之研究,獲 Journal of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Kinesi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問:為什麼一定要學統計才能寫論文?

 

 

 

QA_127

 

 

答:(蔡依橙)

 

因為要說服更多的人。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問:為什麼一定要學統計才能寫論文?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前十字韌帶修補術後的復健計畫之現況回顧,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01_APMR_WuCH_36

 

 

文章介紹

 

前十字韌帶(ACL)是膝關節重要的穩定結構,以前受傷都是用 ACL 重建手術來治療。不過近年來,在急性撕裂的情況下,「韌帶修補術」這個治療方式又重新受到重視。

 

目前醫界對 ACL 重建手術後的復健已經有很多研究,但對於韌帶修補術後的復健照護,相關研究還很有限。

 

吳爵宏醫師團隊為了全面了解目前醫界對 ACL 修補術後復健的作法,他們從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 等主要醫學資料庫,蒐集了 66 篇相關研究,總計超過 3100 位病患的資料。研究人員特別針對八個復健重點項目進行分析,這些項目都是依據現行 ACL 重建手術的臨床指引來訂定的。

 

不過研究發現,目前沒有任何隨機對照試驗專門比較不同的術後復健方案。而且現有的研究資料相當不完整,各醫療團隊的復健作法也都不太一樣。這突顯了一個重要問題:急需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的 ACL 修補術後復健指引。

 

團隊建議,未來需要更多嚴謹的臨床試驗,並且詳實記錄研究過程,才能發展出一套具有實證基礎的復健準則,讓病患能獲得最好的照護品質。

 

 

恭喜吳醫師!

 

應徵的時候,如果論文還沒刊出,可以跟考官說正在撰寫中。請問考官會相信我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吳爵宏醫師團隊,關於前十字韌帶修補術後的復健計畫之現況回顧,獲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周旭桓醫師團隊,從腋下小傷口進行乳頭保留之乳癌切除與重建手術之長期成效研究,獲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刊登!

 

 

01_ASO_ChouHH_04

 

 

文章介紹

 

周旭桓醫師團隊想要探討一個乳癌手術新方法的成效。傳統的「保留乳頭乳暈的乳房切除術」需要在乳房上開一道傷口,但現在醫界發展出只需要從腋下開一個小傷口的新技術,研究團隊想了解這兩種手術方式的差異。

 

研究團隊回顧了從 2010 年到 2023 年間,總共 725 位接受保留乳頭乳暈乳房切除術的病人資料,其中 333 位同時接受了立即性乳房重建。這些病人分成三組:184 位是傳統手術(NSM-C),92 位是用徒手方式從腋下進行手術(NSM-SAI-F),57 位是用內視鏡從腋下進行手術(NSM-SAI-E)。

 

研究發現,不論病人是選擇自體組織重建還是人工植入物重建,三種手術方式在乳頭乳暈壞死和皮瓣壞死的機率上都沒有明顯差異。不過,風險因子卻不太一樣。在傳統手術組,腫瘤離乳頭太近的病人比較容易發生乳頭乳暈壞死的問題。

 

此外,過重的病人或腫瘤位在乳房下方的病人,比較容易發生皮瓣壞死。另外也發現,這些風險因子在腋下手術組並不會增加併發症的機率。最重要的是,三種手術方式在腫瘤切除邊緣是否乾淨、局部復發率,以及遠處轉移的機率上都沒有顯著差異。

 

對於合適的乳癌病人來說,從腋下進行的保留乳頭乳暈乳房切除術,不論是用徒手或內視鏡方式,都能達到不錯的美觀效果,同時也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腫瘤治療的成效。

 

 

恭喜周醫師!

 

想做的研究主題,在 PubMed 上沒有相關文獻,文章該怎麼寫?來聽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周旭桓醫師團隊,從腋下小傷口進行乳頭保留之乳癌切除與重建手術之長期成效研究,獲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問:OA 期刊被針對,論文產量回不去了,研究者如何突圍?

 

 

 

officehour_128_1

 

 

答:(蔡依橙)

 

 

疫情期間,論文發表量暴漲。

 

從課程開辦至今,我們統計了每個月校友論文發表量,發現一個很明顯的趨勢線:在疫情期間特別升高一陣子!

 

因為學過論文寫作的同學,會趁著大家對未來比較不確定、工作時數稍微減少的時候,快點把握時間把手邊的材料寫好投稿。那陣子全世界的論文量也是升高的。

 

 

trend

 

 

疫情後的論文潮退了,竟是這個原因!

 

疫情之後,本來是回到原本的趨勢線,繼續上升,但接著遇到部分醫院學校開始針對 OA 期刊做政策上的調整。

 

在這些醫院學校工作的校友,必須全部轉到傳統期刊尋找稿件適合的去處,但偏偏現在傳統期刊的審稿期都相當久,能容納的稿量也有限(受限於紙本,一年約 300-500 篇最多)。所以刊登的時間持續往後延,反應出來的就是每個月刊登量下降。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Office Hour,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問:OA 期刊被針對,論文產量回不去了,研究者如何突圍?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苗對 65 歲以上長者急性後遺症的防護效果之研究,獲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刊登!

 

 

01_JMV_WuJY_11

 

 

文章介紹

 

這項研究主要在探討 COVID-19 疫苗對於 65 歲以上長者的保護效果,特別是針對急性後遺症,以及是否能降低他們的死亡率。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使用 TriNetX 資料庫,分析了將近 19 萬名 65 歲以上確診 COVID-19 的長者資料,其中約 5615 人曾接種疫苗,18 萬多人未接種。為了讓研究更精準,吳營養師團隊將兩組人數平衡為各 5615 人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發現,接種疫苗的長者,得到急性後遺症的機率比較低,特別是在焦慮和憂鬱等心理症狀方面,風險降低約 29%,更重要的是,接種疫苗的長者整體死亡率大幅降低,比未接種的人低了約 77%。而疫苗對於 65-74 歲的長者保護效果特別明顯,但 75 歲以上的長者,疫苗對預防急性後遺症的效果,則較不顯著。

 

不論是打一劑、兩劑或三劑以上的疫苗,都能有效降低急性後遺症的風險。

 

研究也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女性接種疫苗後,預防急性後遺症的效果比男性好;白人族群接種疫苗的保護效果較為顯著;另外同時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患者,疫苗的額外保護效果則較不明顯。

 

吳營養師團隊認為,研究結果支持長者應該接種 COVID-19 疫苗,因為疫苗確實能夠有效降低感染後的併發症風險和死亡率。

 

 

恭喜吳營養師!

 

多變項有顯著的變數,需要再挑出來跑一次統計嗎?一起來看看講師怎麼說!

 

 

 

論文寫作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211_第五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苗對 65 歲以上長者急性後遺症的防護效果之研究,獲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