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教我們掌握論文能被接受的關鍵!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 GLP-1 受體促效劑與 SGLT2 抑制劑聯合治療改善心血管疾病與心衰竭患者之研究,獲 European Heart Journal-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 刊登!

 

 

00_innovarad_03_YMLin_MEPA_20210912_0436

 

 

上了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一次經驗,尤其是在統計圖表製作和審閱意見回覆技巧這兩個部分!

 

這次的研究主要使用 TrinetX 數據資料庫,這是一個涵蓋龐大臨床資訊的平台,讓我們能夠從中進行流行病學與臨床實證分析。不過,用這樣的資料庫進行研究雖然方便,但真正要論文寫作時卻,難免還是會卡關,像是怎麼把複雜的數據轉換成一目了然的圖表,過去我的只能盲目摸索……

 

 

統計圖表、論文標題,這些都超重要!

 

在論文課程裡,老師不只講解各種圖表的使用時機,更教我們怎麼從讀者視角來設計視覺呈現。像是 TrinetX 的資料很多是時間序列或病人分群,過去我直接用表格處理,但現在我會思考:這段趨勢能不能用折線圖呈現?不同族群的治療效果能不能用箱型圖或散點圖比較?甚至連圖例怎麼放、顏色怎麼用,都會影響讀者的理解。老實說,我以前做圖比較像是把數據塞進表格就好,但從來沒真正想過怎麼讓圖表「說話」。

 

另外有一個我覺得特別實用的小技巧,是老師強調論文標題的下法,要像新聞標題一樣直指關鍵的呈現重點,圖說更是要寫得讓即使沒讀過完整論文的人,一看就能懂。這聽起來好像理所當然,但我以前從來沒有重視過。上過課之後,我重新檢視了自己之前做的圖與圖說,才發現很多地方只有自己看得懂,忽略了讀者的感受。而透過上課學到的統計技巧和排版訣竅,都讓我做圖的效率與品質都提升不少。

 

 

站穩立場,配合調整,文章就被接受!

 

以前每次收到審閱意見,我都會陷入一種「我是不是做錯什麼」的焦慮,特別是當對方提出跟研究設計或分析方法有關的建議時,常會覺得被挑戰、壓力很大。但老師提醒我們,這其實是一種對話,不是單方面的退讓。我們需要做的,是先理解審閱者真正關注的重點,再有邏輯地說明自己為什麼這樣做,在必要時提出反思和調整。

 

像我之前有篇用 TrinetX 資料庫分析心衰病人治療反應的研究,審閱者對某些統計方法提出疑問,因為有課堂上老師經驗的分享,這次我試著從審閱者的角度重新檢視,除了在回覆裡回答數據的處理,也多加一段說明資料庫特性如何影響分析方式。這樣一來,不僅回應更完整,我自己也對研究更有掌握感了。我想我不再只是想著「要怎麼改到對方滿意」,而是去思考「要怎麼讓整篇論文更清楚、站得住腳」。

 

上過新思惟的這堂課,讓我對論文寫作這件事,從「為了投稿而寫」的壓力,轉變成「怎麼更清楚表達研究價值」的動力。現在的我不再認為圖表只是配角,而是把它們當成論文的重要敘事工具,也不再那麼害怕 revision。接下來,我也繼續將這些技巧用在後續的研究中,讓我的專業能更完整地被看見,也希望能對臨床研究的溝通品質貢獻一點力量!

 

 

近期課程

 

 

本篇發表於 20210912_第四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