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羅乾鳴醫師團隊,關於早期食道癌併發頭頸癌的患者,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或食道切除術後存活率相似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刊登!

 

 

01_JCS_LoCM_03

 

 

文章介紹

 

雖然食道癌的預後通常不樂觀,但近年來,早期診斷並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食道切除術等治療方法,顯示能提高患者的存活機會。

 

這樣的治療趨勢逐漸在全世界受到重視,羅乾鳴醫師團隊關心這個議題,同時注意到有些患者除了食道癌外,還伴隨著同步或異時性的頭頸癌,且發病率很高;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早期食道癌併發頭頸癌的患者,接受 ESD 或食道切除術的治療效果是否相當。

 

為深入了解這個議題,羅乾鳴醫師團隊進行回顧性研究,一共納入 106 名早期食道癌患者,區分為接受 ESD(25 人)與食道切除術(81 人)兩組,並收集患者們的年齡、臨床階段、腫瘤分級等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哪種治療方法能提供更好的整體和復發存活率。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併發同步或異時性頭頸癌的患者,選擇 ESD 或食道切除術的治療方式,對整體和復發存活率均未有顯著差異;反而是年齡、腫瘤分級和臨床階段,對整體和復發存活率有顯著影響。

 

在這群特定患者中,採取 ESD 或食道切除術都有差不多的成效,這個發現為臨床醫生選擇治療方案時提供實用的參考。

 

 

恭喜羅醫師!

 

多變項有顯著的變數,需要再挑出來跑一次統計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00726_第三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羅乾鳴醫師團隊,關於早期食道癌併發頭頸癌的患者,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或食道切除術後存活率相似之研究,獲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丁嘉种老師團隊,關於多元音樂療法對失智患者的憂鬱症治療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Investigation in Health,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刊登!

 

 

01_EJIHPE_TingB_02

 

 

文章介紹

 

丁嘉种老師團隊想要評估各種音樂療法,對改善失智患者的憂鬱症狀的效果。

 

團隊嚴格選擇了針對有憂鬱症狀的失智患者的音樂療法隨機對照試驗。主要的結果是評估對憂鬱症狀的影響,次要的結果是評估不同介入組和標準護理對照組的退出率。研究共納入了 14 項隨機對照試驗,有 1080 名參與者,並檢視了一系列的介入措施,包括主動音樂療法、聆聽音樂、節奏音樂療法、唱歌和量身定制等。

 

結果顯示,主動音樂療法結合唱歌是最有效的介入措施,顯著改善了失智症患者的憂鬱症狀。相比之下,單獨聆聽音樂的效果較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標準護理相比,並未顯示出較高的退出率,顯示其在臨床設定中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丁嘉种老師團隊研究結果證明,主動音樂療法結合唱歌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減少失智患者的憂鬱症狀,可能是由於增強了社交互動。這些結果為失智症護理提供了新的視角,並指出了未來研究和臨床應用的方向。

 

 

恭喜丁老師!

 

用哪些軟體整理文獻比較有效率?要怎麼避免有遺漏的文章?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丁嘉种老師團隊,關於多元音樂療法對失智患者的憂鬱症治療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Investigation in Health,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楊尚育博士團隊,關於探討雙耳節拍音樂對長期照護機構中睡眠品質差的老年人的睡眠品質、心率變異度和憂鬱症狀影響之研究,獲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刊登!

 

 

01_GGI_YangSY_12

 

 

文章介紹

 

楊尚育博士團隊想要探討雙耳節拍音樂(BBM),對長期照護機構中,老年人的睡眠品質、心率變異度和憂鬱症狀的影響。

 

團隊採用單盲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從台灣的一個長期照護機構中招募了 64 名睡眠品質差的老年參與者。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 BBM 組或對照組,並接受了 14 天的介入治療。在介入期間,實驗組的參與者每週三次在早上和下午各聽 20 分鐘,有嵌入 BBM 的台灣閩南語老歌。對照組的參與者只聽台灣閩南語老歌。最後使用問卷和心率變異性分析,評估參與者的睡眠品質、心率變異度和憂鬱症狀。

 

結果顯示,BBM 組在介入後的睡眠品質有顯著改善,心率變異度的平均心率和正常竇性心跳增加,低頻標準化單位和憂鬱程度減少;對照組的睡眠品質影響不一,心率變異度在某些自主神經功能調節上顯示出顯著改善,憂鬱程度顯著降低。此外,與對照組相比,BBM 組的睡眠品質有顯著改善,交感神經活動顯著減少。

 

楊尚育博士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14 天的 BBM 這種非侵入性的介入治療,可以改善長期照護機構中,睡眠品質差的老年人的睡眠品質和憂鬱症狀。這項研究證明了音樂的力量,並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希望這項研究能對長期照護機構的工作人員,和家庭成員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以改善他們所照護的老年人生活品質。

 

 

恭喜楊博士!

 

跑多變項統計發現沒有差異,這篇論文是不是只能放棄了?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楊尚育博士團隊,關於探討雙耳節拍音樂對長期照護機構中睡眠品質差的老年人的睡眠品質、心率變異度和憂鬱症狀影響之研究,獲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錢穎群醫師團隊,關於非結核性分枝桿菌肺病對重症患者的影響,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01_JMII_ChienYC_05

 

 

文章介紹

 

錢醫師團隊想了解非結核性分枝桿菌肺病(NTM-LD)對於重症患者的影響,特別是在死亡率和使用呼吸器的情況,因此觀察了在加護病房中的 NTM-LD 與結核病(TB)患者,並分析他們在 ICU 入住後 30 天的死亡率和不需使用呼吸器的存活率。

 

研究總共納入了 5996 名 ICU 入住患者,其中 541 名有 TB,173 名有 NTM-LD,整體 30 天死亡率為 22.2 %。與痰液分枝桿菌培養陰性的 ICU 患者相比,NTM-LD 患者的校正風險比(aHR)為 1.49,TB 患者的 aHR 為 2.33。年齡小於 65 歲、肥胖、特發性肺纖維化、終末期腎病、活躍性癌症和自體免疫疾病以及呼吸衰竭的診斷也與 ICU 30 天死亡率顯著正相關。

 

在需要侵入性機械通氣的患者中,NTM-LD 與不需呼吸器之存活率負相關(aHR 0.71),而 TB 則無顯著關聯。呼吸衰竭診斷可預測 30 天死亡率的不利結果和 30 天不需呼吸器存活率的負面影響。

 

總結來說,NTM-LD 和 TB 在 ICU 中並不罕見,兩者都與 ICU 患者 30 天死亡率的增加相關,而 NTM-LD 與 30 天無需使用呼吸器的存活率較差有關。這項研究探討了 NTM-LD 和 TB 在重症患者中的角色和影響,有助於現今醫療環境進一步的理解,並且可能引發更多研究深入了解這些疾病的機制和可能的治療方法。

 

 

恭喜錢醫師!

 

找到研究主題可能是多數人起步時的困難,針對這點,我們的課程提供了方向讓學員能夠參考,若已有初步想法,課堂上也能找老師詢問,或是在課後透過 Office Hour 向蔡校長諮詢。課程中有校友曾提出類似問題,「還沒想到研究主題前,如何累積自己的資料庫?」若也正好也是您的煩惱,歡迎至以上連結觀看講師回覆。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50920_第八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快訊] 錢穎群醫師團隊,關於非結核性分枝桿菌肺病對重症患者的影響,獲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PGY 想找老師,先讓自己具備寫論文、跑統計的能力。

 

作者:三軍總醫院 劉彥均 醫師

 

 

MEPA_20240302_218

 

 

在醫學生涯早期就來學論文寫作

 

先前向幾位老師與學長姊打聽過工作坊的課程內容,幾經考慮,先在去年年底修習一些統計課後,於社區醫學剛開始時,安排參加這個工作坊,希望能妥善地運用這段相對沒有壓力的時光。

 

回顧整堂課程,最有感覺的還是中午的互動實作課程。課程的情境設計得很令人感興趣、MedCalc 使用起來比 SPSS 更沒有壓力,操作起來非常的直覺人性化、課堂中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安心提問,講師與助教們都能很快地抓到我的困惑點,問題隨即被解決,不用擔心追不上進度。

 

比較可惜的是,在最後匯出圖表的時候,因為趕時間上傳就直接把 Word 頁面截圖上傳,在課後總結看到自己出的圖被提出來修改,真是尷尬,還好在課堂上就被糾正這項錯誤,值回票價。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40302_第六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PGY 想找老師,先讓自己具備寫論文、跑統計的能力。 已關閉迴響。

你與發表 SCI 的距離,關鍵來自論文寫作能力。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鄭琦 醫師

 

 

MEPA_20240302_703

 

 

聽了一天的課,相見恨晚啊……

 

其實以前在學校實驗室時,真的遇到很棒、願意帶人的老師,然而,當時自己能力不夠,沒有好好把握住時機。小時候不會想,一樣每週都要跟老師討論實驗進度,一樣收到老師交付整理好的各種 table 跟文件,並被要求撰寫初稿;但是當時只專心在完成大專生計畫跟學習實驗技術,沒有把重心放到論文寫作上,實在悔不當初。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40302_第六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你與發表 SCI 的距離,關鍵來自論文寫作能力。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