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謝美妃護理師團隊,懷孕期間行動健康科技的使用之系統性文獻回顧,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刊登!

 

 

01_IGO_HsiehMF_01

 

 

文章介紹

 

近年來,越來越多孕婦開始使用手機 APP、簡訊提醒、穿戴式裝置等行動健康科技來照顧自己和寶寶的健康。因此謝美妃護理師團隊分析了 2013 年到 2023 年間的相關研究,確認行動健康科技確實能夠改善孕婦的生活品質和懷孕結果,特別是在心理社會健康方面。

 

透過手機 APP 即時監測媽媽和胎兒的健康狀況,能夠及早發現問題並處理,同時提供懷孕相關的衛教資訊,幫助孕婦更了解自己的身體變化。此外,經由簡訊提醒產檢時間、用藥時間,讓孕婦更容易遵循醫師建議,甚至還能改善心理健康,對某些族群的孕婦,特別能有效減少憂鬱和焦慮症狀。

 

現在市面上有許多懷孕追蹤 APP,可以記錄胎動、體重變化、產檢時間等,這些工具不只方便,更帶來實際的健康效益,特別是對經濟條件較不富裕的家庭、住在偏遠地區就醫不便的孕婦、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孕婦,以及初次懷孕對孕期知識較不熟悉的新手媽媽而言,這些科技工具提供額外的支持協助,對準媽媽們來說相當實用。

 

總結來說,手機 APP、簡訊提醒等行動健康科技確實能改善孕婦的生活品質和懷孕結果,減少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降低孕期風險。然而這些科技工具雖然很有幫助,但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產前檢查。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使用這些工具時還是要配合醫師的專業建議,才能確保母嬰安全。

 

 

恭喜謝美妃護理師!

 

有許多同學在報名前常有的疑問,本身背景是 PGY / 醫學生 / 護理師 / 技術師 / 藥師,英文也不是很好,專業醫學領域的單字也懂得不算多,真的有辦法寫出一篇 SCI 嗎?

 

可以的,即使你沒有背景、沒有好老師指導,上過我們的課,有了整體架構跟概念,也實際操作過,之後又有 Office Hour 可以問,一定可以的。校友中有一位護理師已有兩篇 SCI 刊登,和大家分享他的做法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0912_第四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謝美妃護理師團隊,懷孕期間行動健康科技的使用之系統性文獻回顧,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林裕民醫師與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缺鋅的心臟衰竭病人之死亡率及心腎預後分析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Nutrition 刊登!

 

 

01_FIN_WuJY_19

 

 

文章介紹

 

林裕民醫師與吳政彥營養師團隊想了解心臟衰竭病人如果缺乏鋅離子,會不會影響他們的治療效果和預後。

 

研究團隊使用 TriNetX 網路資料庫,收集了 2010 年 1 月到 2025 年 1 月期間的成年心臟衰竭患者資料,進行大規模的回顧性研究。他們將血清鋅濃度低於 70 μg/dL 的病人歸類為「缺鋅組」,而血清鋅濃度介於 70 到 120 μg/dL 之間的病人則歸類為「對照組」。為了讓兩組病人的基本條件盡可能相似,研究者使用了傾向性分數配對的方法來減少其他因素的干擾。

 

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包括總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像是心肌梗塞、中風等),以及主要腎臟不良事件。次要觀察指標則是因為各種原因住院的情況。

 

經過配對後,缺鋅組和對照組各有 4145 位病人,兩組的基本特徵都很相似,具有良好的可比較性。在為期一年的追蹤期間,研究結果顯示缺鋅的心臟衰竭病人確實面臨較高的健康風險。

 

具體來說,缺鋅組病人的總死亡風險比對照組高出 46%(風險比值為 1.46),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也高出 46%,而主要腎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更是高出 51%。此外,缺鋅組病人因各種原因住院的風險也比對照組高出 24%。

 

這些統計數據都具有統計學意義,表示結果並非偶然。研究結論指出,心臟衰竭病人如果同時有鋅缺乏的問題,確實會增加死亡率、心血管及腎臟相關併發症,以及住院的風險。

 

這項研究結果提醒我們,在照護心臟衰竭病人時,除了傳統的心臟藥物治療外,也應該重視病人的營養狀態,特別是鋅離子的檢測和補充。適當的鋅營養管理可能有助於改善心臟衰竭病人的整體預後,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恭喜林醫師與吳營養師!

 

審閱意見怎麼看?讓講師帶你讀一段!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林裕民醫師與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缺鋅的心臟衰竭病人之死亡率及心腎預後分析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Nutriti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林柏均醫師團隊,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青少年中同儕受害、攻擊行為與三種家庭暴力類型的關聯性之研究,獲 Children 刊登!

 

 

01_children_LinPC_04

 

 

文章介紹

 

同儕間的霸凌受害與攻擊行為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嚴重影響。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青少年是同儕霸凌與攻擊行為中的高風險群體。多種家庭暴力類型與同儕受害和攻擊行為之間的關聯,在 ADHD 青少年族群中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林柏均醫師團隊想要探討台灣臨床診斷為 ADHD 的青少年中,父母對子女的攻擊行為(PCA)、目睹家庭暴力(WDV)以及子女對父母的暴力行為(CPV)與同儕受害和攻擊經驗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共有 247 名 ADHD 青少年參與研究(206 名男生和 41 名女生,平均年齡 13.2 歲,標準差 2.0 歲)。研究收集了這些青少年過去一年同儕受害和攻擊經驗,以及家庭中的 PCA、WDV 和 CPV 情況。

 

研究發現,28.3% 的 ADHD 青少年曾遭受同儕霸凌,12.6% 曾對同儕有攻擊行為。而經歷 PCA、WDV 和 CPV 的比率則在 38.1% 至 56.3% 之間。多變量邏輯迴歸分析顯示,子女對父母的財務需求和子女對父母的控制或支配行為,與同儕受害經驗有顯著相關。而父母對子女的攻擊行為和子女對父母的控制或支配行為,則與同儕攻擊行為有顯著相關。

 

研究顯示,子女對父母的暴力行為(CPV)和父母對子女的攻擊行為(PCA)都與 ADHD 青少年的同儕受害和攻擊經驗有顯著相關。因此,子女對父母的暴力行為和父母對子女的攻擊行為應被納入青少年預防計劃中。

 

 

恭喜林醫師!

 

Linear regression 與 logistic regression 的差別在哪裡?來看看講師的介紹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林柏均醫師團隊,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青少年中同儕受害、攻擊行為與三種家庭暴力類型的關聯性之研究,獲 Childre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 SGLT2i 抑制劑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失智症風險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01_DRCP_WuJY_18

 

 

文章介紹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想要研究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抑制劑(SGLT2i),在降低二型糖尿病(T2DM)老年患者癡呆風險方面的神經保護作用,並與二肽基肽酶-4 抑制劑(DPP4i)比較。

 

研究分析了超過 16 萬位,65 歲以上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紀錄,追蹤時間長達五年。結果發現,服用 SGLT2i 抑制劑的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服用 DPP4i 抑制劑的患者降低了約 46%。不僅如此,SGLT2i 抑制劑對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效果同樣顯著,風險分別降低了 47% 和 48%。

 

團隊認為,SGLT2i 抑制劑具有多種神經保護機制,包括減少發炎反應、改善血管功能、降低氧化壓力,並可能影響與記憶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這些作用除了能夠控制血糖,還能全面保護腦部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性別、年齡組別或血糖控制程度如何,SGLT2i 抑制劑的保護效果都很穩定。即使是 85 歲以上的高齡患者,或是血糖控制較差的族群,使用 SGLT2i 抑制劑仍能顯著降低失智風險。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高,且人口老化速度快,這項研究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策略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而對於擔心認知功能退化的糖尿病患者來說,SGLT2i 抑制劑可能是一個兼顧血糖控制與腦部保護的理想選擇。不過雖然研究結果相當不錯,但未來仍需要更多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恭喜吳營養師!

 

有同學問,為什麼一定要學統計才能寫論文?因為要說服更多的人。「我感覺是這樣……」科學論文不能這樣寫。臨床上的觀察很重要,他是一個傾向、一個直覺。但如果想要細緻化,並用數字說服人,後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歡迎點連結前往閱讀全文。

 

 

論文寫作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514_第五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 SGLT2i 抑制劑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失智症風險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

 

 

 

OfficeHour_135

 

 

作者:蔡依橙

 

最近熱議的那篇 Lancet 讀者投書,整個過程實在很令人感慨。

 

跟學術比較不相關的討論,我這邊就跳過了。我能理解,剛起步的研究者,希望自己名字登上頂尖期刊的心情。但這個案例剛好可以說明,刊登出來白紙黑字後,是會被全世界檢驗的,包括自己的本國同行,大家連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都會去看。

 

 

AI 的建議用法與注意事項

 

這讓我想到的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新手同學開始使用 AI 工具,包括萃取資料、文獻引用等等,簡單下個指令都能瞬間噴出大量文字與資料,但我個人對這些進階的應用領域比較保守。

 

我認為,目前 AI 工具最可靠的是翻譯,但即使是翻譯,之後我一定會全文自己仔細看過。偶爾還是會有錯,而那些錯通常來自於給 AI 的中文就已經不精確。這個領域的可靠度,可以到 99% 左右。

 

但直接請 AI 去做文獻引用,這個正確率雖然最近有提升,但大概就是從全部亂講,到四成亂講的程度。也就是 60% 左右的準確性。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 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 已關閉迴響。

【長期心得】一堂超越寫作教學的論文課程!

 

作者:一位緩慢起步中的 PGY

 

 

lt011

 

 

初遇新思惟的簡報風格

 

首次聽聞新思惟的名號,是在大五實習期間,一位同學的簡報受到老師們的稱讚,一問之下才得知了新思惟的簡報課程,並意外發現竟然有論文課程可以參加。

 

我在學生時期並沒有參加過實驗室或寫作的經驗,實習時逐漸確定了志向,沒想到卻是近幾年的熱門科別,聽到學長姐們人手一篇論文,不禁暗自擔心了起來,「寫論文感覺很困難又耗時,沒有經驗的我也有機會在申請前完成嗎?」

 

當時正在參加一個團隊的論文計畫,但實際上除了整理文獻,我對於整體寫作的架構與重點,可謂是一竅不通,但也沒有前輩或管道能讓我學習這些基本細節。「越重要的技能,越早學會幫助越大」,我這樣想著,按下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報名按鈕。

 

 

精實且令人受用的課程

 

完成報名後讓大家自由提出問題,新思惟在課前就整理出回覆寄給我們,不只能了解其他前輩的想法,也方便當天課堂上提出進一步的疑問。而校長與老師們的回覆也很切中要害,讓我在上課前就驚艷不已。

 

課程中除了寫作各誤區的提醒,還有現場提問回答、實作指導,更貼心的是校長與其他老師會簡單詢問每個人的背景和目標、提供建議,能感受到對於每位同學的用心。

 

而教學本身相當扎實、不講廢話,一天內就可以了解從選主題、老師選擇與溝通到投稿技巧的滿滿技巧,確實是不虛此行啊。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長期心得】一堂超越寫作教學的論文課程!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