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許承越醫師團隊,關於 BDNF 與腎功能相關性之研究,獲 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刊登!

 

 

01_DMS_HsuCY_02

 

 

文章介紹

 

BDNF 是個最近很熱門的研究主題,但其與慢性腎臟病之間的關係研究不多,許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分析。

 

研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 OGTT 檢驗時順道驗得 BDNF 資訊。第二部分則是 BDNF 基因檢測與慢性腎臟病的關係。結果發現,空腹 BDNF 值是個獨立的慢性腎臟病預測因子,但服用糖分 30 或 120 分鐘測得的 BDNF 值沒有這個特性。另外,BDNF 的三種基因變異,與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相關。

 

針對有興趣的主題,同時探討從基因到臨床數值,能為研究增添深度,雖然結合兩個項目,寫作跟整合需要技巧,也較費時,但若想挑戰高分或高影響力,是值得一做的嘗試。

 

 

恭喜許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許承越醫師團隊,關於 BDNF 與腎功能相關性之研究,獲 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徐佳鈿醫師團隊,關於以整合骨質酥鬆照護降低末期腎病患者使用 denosumab 引起之低血鈣研究,獲 Healthcare 刊登!

 

 

01_healthcare_HsuCT_03

 

 

文章介紹

 

在末期腎病變的患者,如果使用 denosumab 治療骨質酥鬆,會有較高的機會產生低血鈣,作者群想要回顧過去十年間,醫院這類患者的狀況,找出比較有可能產生低血鈣的因子,並觀察,在他們成立了多專科整合照護團隊後,是否能更有效的避免這樣的狀況。

 

結果顯示,在多專科整合團隊成立後,末期腎病變與洗腎病人,使用 denosumab 之後,產生嚴重低血鈣的狀況減少非常多,文中並有多種分析數據,說明患者產生低血鈣的危險因子。

 

增進醫療品質的各種努力,都是很好的寫作題材,尤其 Healthcare 這本期刊,帶有政策、制度、照護色彩,也有 SSCI 收錄,是很好的投稿目標。

 

 

恭喜徐醫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徐佳鈿醫師團隊,關於以整合骨質酥鬆照護降低末期腎病患者使用 denosumab 引起之低血鈣研究,獲 Healthcar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毛祚彥博士團隊,關於骨質酥鬆之糖尿病患者是否應將 DPP-4i 改為 GLP-1RA 之研究,獲 Diabete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 刊登!

 

 

01_DMSO_MaoTY_05

 

 

文章介紹

 

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時合併各種慢性病與衰弱問題,也可能有骨質酥鬆。在選擇血糖控制藥物時,要考慮每個患者的特殊狀況。例如常用的 DPP-4i,就同時有維持骨質的效果。因為近年來 GLP-1RA 很夯,有強大的降血糖效果,對於同時有骨質酥鬆的糖尿病患者,究竟是否應該轉而改用 GLP-1RA,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

 

作者群們回溯了過去有骨質酥鬆的糖尿病患者,本來使用 DPP-4i 的病人中,一部分沒有改藥,一部分則換成了 GLP-1RA,經分析發現,GLP-1RA 的血糖控制的確較好,HbA1c 較低。骨質方面,雖然股骨頸骨密度不變,但腰椎骨密度卻降低了。

 

藉由這樣的研究,作者認為,目前的疑慮是正確的,只是,究竟是要換 GLP-1RA 把血糖控制好,對患者比較有益,或者是繼續使用 DPP-4i 順道維持骨密度,就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回答。

 

 

恭喜毛博士!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毛祚彥博士團隊,關於骨質酥鬆之糖尿病患者是否應將 DPP-4i 改為 GLP-1RA 之研究,獲 Diabete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遇到瓶頸的研究得到方向,是意料之外的收穫。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 蕭賢維 醫師

 

 

00_FB_HWHsiao_MEPA_20230211_0943

 

 

作為一名還在掙扎踏出於論文寫作領域中步伐的初學者,在這次的工作坊中,收穫了實用的論文寫作技巧、架構,以及最為重要的心態建立。

 

在報名前,曾因為高昂的報名價格而感到卻步。然而看到網站上許多學員分享的心得,卻讓我益發增加對於課程內容的好奇心。正好,也遇到與論文指導老師溝通卡關,在論文寫作上遇到瓶頸的階段。將年終獎金的一部分存起來後,便毅然決然的參加了年初的第一場工作坊。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211_第五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 | 遇到瓶頸的研究得到方向,是意料之外的收穫。 已關閉迴響。

等待深夜靈感降臨的做法,果然是沒有效率的。

 

作者:台中榮總 婦女醫學部 蘇筠涵 醫師

 

 

00_FB_YHSu_MEPA_20230211_0296

 

 

自從考完專科醫師,本以為可以順著學長姐的路,寫論文,投稿,接著升任主治醫師。沒想到文章寫完,卻在投稿這個階段不斷受挫,隨著一次又一次投稿被拒,當初的滿腔熱血、研究魂等等的也漸漸熄滅,甚至隱隱有了離職的想法。

 

其實早就耳聞新思惟的論文與簡報課程許久,寫作時也會搜尋蔡校長的文章找尋建議,看到臉書跳出年後第一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消息,便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

 

來上課前本來惴惴不安,自己年紀老大不小,還一點學術成就都沒有,實在有點汗顏,但後來轉念一想,來上課程的,絕大多數都是新手,大家立足點其實也都差不多,是也沒什麼好丟臉的!

 

(婷編按:的確!本梯次同學的年齡分布為 25-49 歲,無發表經驗的同學占約八成,我們的課程也是標榜讓有無經驗者都能有所收穫,請不必擔心~)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211_第五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 , | 等待深夜靈感降臨的做法,果然是沒有效率的。 已關閉迴響。

寫論文不是申論題而是填空題,課程證實真的如此。

 

作者:一般科 吳毅鈞 醫師

 

 

MEPA_20230211_0166

 

 

很早之前,就已經在社群網站上瀏覽過新思惟的課程,原本是抱著瞭解一下的心態閱讀網站上的介紹,並不認為是當下自己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畢業到工作的空閒時間裡也上過一些課,嘗試使用 Review Manager 來投稿實證醫學的海報,雖沒有得獎,但在經歷實作與投稿的過程後了解到,沒上課只靠自己摸索,是有著一定的難度。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211_第五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 寫論文不是申論題而是填空題,課程證實真的如此。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