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雄醫學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陳淑媚 助理教授
其實對「新思惟國際」並不陌生,早在 1‐2 年前就經常在社群網路上看到,也曾經在網路搜尋時看過一些相關訊息。
「新思惟國際」網站上一些學員分享真的是相當吸引人,因此從去年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到網站上閱讀別人的分享,也一直想要報名上課,卻都因報名費而止步。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陳淑媚 助理教授
其實對「新思惟國際」並不陌生,早在 1‐2 年前就經常在社群網路上看到,也曾經在網路搜尋時看過一些相關訊息。
「新思惟國際」網站上一些學員分享真的是相當吸引人,因此從去年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到網站上閱讀別人的分享,也一直想要報名上課,卻都因報名費而止步。
醫院要求論文,卻不教你怎麼寫?來新思惟學會寫作技能,讓 PubMed 履歷,成為行醫路上的閃光點。住院醫師時期就投資自己,時間複利遠超乎想像!
關於提升寫作的效率,現在還有 ChatGPT 可以讓寫作更輕鬆,到底該怎麼操作,來看看蔡校長的示範:
「第一次參加論文寫作課程,終於有些架構想法,完成統計圖表更令人訝異。」
寫作投稿或統計資料的過程中,不懂的地方,缺乏有經驗的老師帶領,該怎麼調整?看看講師們的建議。
2022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校友成績創下歷史新高,全年發表共 1037 篇!超過一百位校友是發表人生中第一篇 SCI 論文,且半數為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校友成績證明,成功登上 PubMed 非難事,越早來上課越早見效。
關於外科系的研究課程,歡迎參考我們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從統計內容到講師,都是針對外科領域所打造,有外科雜誌 editor 與 reviewer 角度分享、有限個案數相關的統計、survival analysis 統計製圖、如何有效回覆 reviewer 等不同主題。
對統合分析,或者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文獻回顧等不同文體有興趣的朋友,我們也有相應的課程喔!主題不同,一樣高品質、一樣好口碑、一樣充實內容!
來到工作坊上課,不但不會感到無聊疲累,還覺得內容易懂好吸收,為什麼新思惟的簡報跟演講可以如此清楚有效的傳遞知識呢?如果你想知道好簡報的秘訣,歡迎參考以下兩種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可以幫助你!
關於課後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專屬於新思惟工作坊校友的線上 Office Hour,開辦囉!課後應用遇到問題,想問問校長的意見嗎?歡迎你來。
期待未來您也能與我們分享,論文被接受那一刻的喜悅。
一起來回味,活動當天的精彩時刻。
感謝各位給籌備團隊的匿名回饋,各項分數都在 4.85 以上,謝謝大家的肯定。
根據課前的統計分析,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各種匿名建議,我們均已在會議中提出討論,將持續改進。感謝各位的參與和鼓勵!
關於外科系的研究課程,新思惟也針對外科領域所打造,學習有限個案數相關的統計,由外科雜誌 editor 與 reviewer 第一手教學;若想從個案報告、技術發表或文獻回顧著手,打造更完整的學術歷程,我們的課程也提供了撰寫重點;而缺乏資源的研究者,不用 IRB、免收案的統合分析是必須留意的趨勢。新思惟針對不同需求,量身設計了不同的課程。
而上過新思惟課程的同學,常提到我們的內容都特別好吸收,進而產生好奇,同樣都是教學,為什麼我們的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課程中會詳細分享,精準製圖的重點和傳達資訊的要訣。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個人品牌是不可或缺的。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經過一個早上的教學,讓大家對學術寫作有些概念之後,簡介一下統計基礎概念,尤其以醫學學術論文最需要的核心知識做複習,馬上進入實際操作的互動實作時間。
原本一早報到時,對自己能不能上手統計還半信半疑的同學,在看到自己竟然能夠親手在筆電上把 SCI 等級的統計圖表畫出來,也把相關數據算出來,都覺得非常感動。
其實同學們的資質都非常不錯,只是欠栽培,如果有好的教學課程與團隊,就能讓自己發揮到很棒的境界。
以下是老師們給現場同學的回饋,希望協助大家在周三前回家做五遍時,能夠有更好的基礎起步。一起看看自己仍有哪邊還能夠繼續調整改進的細節,把這些做好了,日後處理自己的稿件就能夠不被 reviewer 挑剔,顯著增加被接受的機率。
作者: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骨科 熊偉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熊偉醫師團隊,研究脊椎手術後減少手術部位感染的最佳生理食鹽水量,獲 The Spine Journal 刊登!
你為什麼要做研究?可能是為了申請住院醫師需要刷履歷,也可能是為了升等以及求畢業,也可能是對現有的事實有所懷疑。
這篇研究的起源很意外,當時看很多預防脊椎感染的文章,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怎麼大家開始研究 Intrawound vancomycin 或者 Intraoperative povidone-iodine 沖洗傷口的文章時,感染率比沒使用的高將近有 3-5% 左右?但 2000 年以前的文章,那時候還沒有這兩種想法,人家的感染率也沒這麼高。說不定是因為過去沒招,所以人家乖乖沖了很多水,預防傷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