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0 到 1,感謝有新思惟的陪伴與協助。

 

作者: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內科部 鄭又誠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鄭又誠醫師團隊,以帶刀片切割氣球,配合塗藥氣球擴張術,治療支架內再狹窄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Heart Journal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1107_0427

 

 

在接獲學長通知,投稿終於被 accept 的當下,心中的石頭總算放下來了。回想一路走來的歷程,除了感謝科內師長們給我的機會與指導,新思惟的幫助厥功甚偉。

 

 

發表論文是大事,影響將來升主治。

 

在即將升任總醫師之際,就已經了解到,除了需要通過專科考試之外,另一個牽涉到將來是否能順利升任主治醫師的難關,就是要有原創論文的發表。這對於集科內雜事於一身並同時接受次專科訓練的我來說,不啻是一大重擔。

 

回顧我大學時代真的很廢 XD,不像一些積極的同學們,學生時代即開始跟著學校或醫院的老師們進實驗室做研究、參與論文撰寫。沒有良好的基礎下,寫論文這件事對我來說感覺遙不可及。

 

後來開始進醫院實習,接觸臨床後,在沒日沒夜的醫院工作與值班中,發表原著論文這個念頭未曾閃過腦海,只想著能 survive 就好。但人總有一天會長大,當發表論文這件事關係著是否能順利升等的時候,就逼得你要直球對決了。

 

 

同儕們陸續發表,自己也想拚出論文。

 

在住院醫師時期,最先接觸新思惟的是簡報相關課程,當時對於新思惟的課程設計與互動實作等特色,早已印象深刻。後來看到同事與學長姐參加新思惟論文寫作相關課程的推薦與好評,也陸續順利發表論文,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嗎?

 

(鈺編按:鄭又誠醫師一開始從簡報課程入門,報名《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後來陸續參加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在住院醫師時期就為自己的職涯做足準備,從新手一路成長至今,拚出自己的學術成績,恭喜鄭醫師!)

 

載浮載沉於茫茫學術大海的我,新思惟像根浮木般及時拯救了我,讓我能游到成功發表的彼岸。

 

 

新思惟有好老師,協助新手克服起步難關。

 

蔡校長說過:「要找到真正會寫論文的人已不容易,而要找到會寫,並且有耐心也願意教的師長更難。」

 

對於沒有經驗的新手,寫論文可能會讓你所投入時間與產出成果極度不成正比。新思惟的校友們就跟我們一樣曾經是新手,都曾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遭遇挫折,經歷過無數錯誤的嘗試後,歸納出一套規則心法,有條理地讓我們能避開那些學術陷阱,進而少走一些冤枉路,更容易在深邃險惡的學術叢林中生存下來,並能順利採到香菇。

 

對於資深的師長們來說,能有一定數量與品質的產出可能不是大問題;但對於學術菜鳥的我來說,從 0 到 1 的過程其實是十分艱辛的。其中隱含著許多的規則與約定俗成:為什麼圖表要這樣做?四大段落要怎麼寫?該用什麼統計方法?需不需要 IRB 跟受試者同意書?這樣寫會不會被 reviewer challenge?

 

諸多的眉眉角角,你可能心中有十萬個為什麼,但現實的狀況是可能沒人會教你,或是不斷寫作卡關,即使投出去了,可能也是無止境的 reject,最後稿件就放在抽屜中被遺忘了。

 

 

具備論文寫作的能力,研究新手登 PubMed。

 

來上新思惟的第一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從課前問答開始,講師們總是在我還沒問出問題之前,似乎就已經知道我心中的疑惑在哪裡,並能有耐心地給予回饋和分享經驗,這是只有過來人才做得到的。

 

不只是論文寫作本身,從 reviewer 如何審稿、在意或喜好什麼,靈感發想、時間管理與應用,心態的調整等各個層面都能照顧到我們的需求,也大方地跟你分享那些外面聽不到卻很關鍵的「潛規則」。

 

起初,我很自怨自艾地覺得,為何師長們沒有好好地教我該怎麼做或主動來找我,到後來聽到深度對談中黃暉凱醫師分享的:「你要先有可做交換(論文寫作)的能力,別人才會願意跟你合作。」

 

心境從被動變主動,轉變成自己應該先精進基本實力,也願意積極完成師長們指派的任務後,才會得到師長的信任,願意跟你合作或幫助你。本次發表的論文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所獲得的機會。

 

學術研究的道路還很長,感謝科內師長願意提攜我,給我機會一起參與研究,也要感謝在起跑點有新思惟的蔡校長和講師、助教們的協助,讓我能水到渠成。未來還有很多挑戰等著我一一克服,新思惟不只教我論文寫作,更教會我做人處事的正向態度。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90324第二十五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