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顯著降低照顧者的壓力。

 

作者:亞洲大學 健康產業管理學系 楊尚育 助理教授

相關文章:[快訊] 楊尚育博士團隊,關於無障礙環境改善,對居家照護者的生活品質研究,獲 Industrial Health 刊登!

 

 

Mepa_20210508_0258 

 

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減輕家庭照顧重擔。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之介入,可否降低家庭照顧提供者的照顧壓力、改善家庭功能及提升生活品質。於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前給予前測,並於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後兩個月再給予後測。

 

前、後測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照顧者壓力量表、家庭功能量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

 

本研究共招募 72 位家庭照顧提供者參與研究。結果指出,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介入能顯著降低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壓力、改善家庭功能(如降低衝突)與提升生活品質。此外,本研究亦發現,照料輕度個案的家庭照顧者在介入後,有較佳的家庭凝聚力。

 

 

人口老化是趨勢,照顧者有苦難言。

 

目前全世界都正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而在人口快速老化的同時,也伴隨著失能高齡者人數的快速增加。

 

在台灣,推估從 2017 年至 2026 年失能高齡者人數會由 41 萬人增加至 61 萬人,且在這些失能高齡者中,有 67% 的主要照顧者為其家人,意味著這些家庭照顧者之生理或心理負擔甚鉅,且不幸的是多數家庭照顧者沒有其他人可以輪替。

 

家庭照顧者若長時間執行照顧工作,不管是在照顧壓力(生理與精神)、家庭功能(如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及生活品質都可能有負面影響。本研究最早的初心,就是關懷這些家庭照顧者,這都是台灣社會默默承擔照顧壓力的一群人。

 

 

以介入型研究,得到正面的成效!

 

在一開始,我們原本打算做個橫切面研究,調查這些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但剛好有一位研究團隊成員在進行無障礙環境改善,於是我們決定進行這次的介入型研究。

 

這裡所提到的無障礙環境改善,主要是以居家環境輔具為主,像是增設扶手、使用斜坡板或施作斜坡道來消除生活動線上之地面高低差、使用反光貼條增加視覺提醒、地面施作防滑措施、門檻降低或剃除、增加出入口門寬、改裝水龍頭為撥桿式或電子感應式等相關措施,這些都是居家無障礙環境的「標準配備」。

 

而在研究設計中,我們在無障礙環境改善後兩個月再給予後測,是因為想要讓該「成果」有「發酵」的時間,原本我們打算定在三個月後、在半年後再一次追蹤,但受限於研究資源,最後我們只能改善後兩個月給予後測。

 

每一次進行介入研究,其實心中多少會忐忑不安,因為不見得每次介入都是有正面成效。但很幸運、也很開心的,在我們測量的指標中,很多項目都有顯著的成效。

 

 

歐美期刊婉拒,亞洲期刊一投就中!

 

此外,在選擇期刊時,我們一開始挑了幾間排名高的美系或歐系期刊,但都沒有 under review 就被 reject。有主編提到「這研究結果是可以預期的」,但我們研究初期進行文獻回顧,就發現台灣或亞洲其實滿少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的研究。

 

在被三間期刊拒絕後,我決定找台灣或亞洲的期刊,後來發現 Industrial Health 這一個日本期刊,我們心想,日本與台灣文化應該相對接近,比較有可能被收錄。很幸運的,這次一投就順利 under review,雖然第一輪是 major revision,但是一項一項修改後,就順利被接受了。真的很開心,辛苦有代價囉!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