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到許多實用的寫作與投稿技巧,顛覆很多迷思。

 

作者:台大醫院 陳柏誠 醫師

 

 

MEPA_20201108_1153

 

 

在醫學院時期,對於醫學生的教育僅止於臨床所需知識,關於做研究所需的知識,幾乎毫無著墨(雖然大二有生統流病課程,但當時完全沒有感覺)。

 

 

遇到願意教學的老師不容易

 

研究怎麼設計、論文怎麼寫、資料怎麼分析都是進臨床後多看 original article 慢慢自學起來。我自己身為還沒有 SCI 的研究新手,剛起步真的很迷茫,什麼事都需要別人教,遇到願意帶你寫論文、畫圖表、分析資料的老師真的很不容易。新手寫出來的論文初稿,終究還是會被老師改得滿滿紅字,曾經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寫出 SCI 等級的文稿。

 

正當迷惘之際,突然想起新思惟有舉辦研究工作坊,看了新思惟的學員近年來的成績真的很不錯,其中也有相當高的比例是新手發表,看到當下其實有點心動。但我遲遲沒有報名,除了報名費因素外,我之前認為對於才剛從醫學系畢業,尚未建立專業的自己而言,論文其實不用太在意,應該不用急著參加。

 

但後來想想覺得現在住院醫師甚至 PGY 就有很多人在發表論文,以後申請住院醫師搞不好沒有幾篇 SCI 就會被比下去,更遑論以後升主治幾乎都要有學術成績,所以研究能力還是早點具備會比較有優勢。投資三萬讓我的論文產出更有效率而得到更多機會,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最終還是選擇報名。

 

 

掌握幾個重點,論文可以像填空題一樣填入。

 

工作坊以各種角度解說論文發表所需要的知識。第一堂的論文寫作教導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 每一段要寫的重點,一銘醫師以自身無數次指導論文的經驗,整理出幾個簡單易懂的概念。論文並非以往寫作文那樣靠靈感,也不需要把過往所有相關文獻堆疊起來,而是掌握幾個重點,像填空題一樣填入適當語句就可以。

 

內文寫好之後,需要靠整齊的排版及圖表來包裝外表,爵宏醫師在第二堂課講述這些如何不被 reviewer 第一眼退稿的技巧,平常我們認為無關痛癢的小細節,看在 reviewer 眼裡都會影響到觀看體驗,如果讓他們心情煩躁就會增加被退稿的機率。

 

論文中的統計分析都會讓初學者感到害怕,一銘醫師用表格的方式簡單整理最常用到的統計方法,沒有複雜的公式,即使很久沒有接觸也是一看就懂,只要用對方法,詳細計算交給電腦就可以了。

 

 

完成過去生統課也沒有做出來的統計圖表

 

這次工作坊最精華的就在於互動實作時間,學員在這段時間可以從完全不會,到做出 SCI 等級的圖表,也可以學會操作常見的統計方法。藉由蔡校長編寫的互動實作手冊,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高品質的圖表,圖表中不管是字型設計、配色、XY 軸設計到縮排,都有許多蔡校長精細的巧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如果還是不懂,隨時都有老師和助教可以問,助教群也都是身經百戰有數篇 SCI 的醫師們,只要有任何研究或論文相關問題都可以從他們得到解答。當天下午前能藉由 MedCalc,完成過去生統課也沒有做出來的統計圖表,著實非常感動。過去對於統計的不熟悉感也瞬間減少許多。

 

很榮幸這次作品得到評審群的青睞而有得獎,其實也沒什麼高深技巧,就是真的要仔細看手冊的字句,急著跳步驟就會缺失掉一些細節(包含顏色細微差異、字型、字體大小、粗斜體),完成作品後也要反覆檢查,對照手冊的正解去修改,沒有什麼大錯誤就有機會可以得獎。(釔編按:恭喜陳柏誠醫師獲得「統計製圖大獎」)

 

下午講到寫完論文之後的投稿,以及未來如何建立自己的學術品牌。過去我也只知道投稿就看領域照著 IF 由高投到低。一銘醫師介紹很多期刊選擇策略,以及很多實用的期刊搜尋工具,顛覆很多既有的迷思。

 

我很佩服爵宏醫師多元的學術發展,舉凡 original article、case report、review、letter to the editor 都有發表過的經驗,期許自己以後能在臨床及研究上都有傑出表現。

 

最後蔡校長分享了自己學術起飛的過程以及給予時間分配的建議,校長用詼諧的方式,分享當初研究環境的艱辛,以及如何從連續退稿轉為接受,聽完故事後覺得人心大振,即使起初面臨如此逆境,最終還是能有傑出的學術成就,自己也必須更加努力。

 

對於研究領域我還只是新手中的新手,雖然有些內容以現階段而言還沒有太多感受,但我還是覺得有很多收穫可以帶回去,尤其是互動實作的內容。感謝新思惟開立這樣的工作坊,希望對於今天課程的投資,能夠讓我今後的論文發表更加順利。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01108_第三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