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做好還不夠,學術履歷更不能空白!

 

作者:三軍總醫院 腎臟內科 蔡炳煌 醫師

 

 

Mepa_20201017_0571 

 

上一次上新思惟的課程,是在 2013 年《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再次來到新思惟的教室,已經是 2020 年了。

 

部隊醫官任務、PGY 醫師、內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七年的時光倏忽即逝。在內科與次專科訓練的期間,無疑是人生最壓縮的時候,高壓的臨床環境充斥著各式各樣不甚合理的人事物,還有家庭要兼顧,蠟燭兩頭燒的生活,回想起來還真是冷暖自知。

 

 

研究乏善可陳,職涯嚐到苦果。

 

在醫學中心,如何評價一個醫療從業人員其實很難量化,最容易量化的就是學術的發表。即便可以把手上三、四十位病人照顧得無微不至,將各式管路建立得又快又好,讓上級醫師可以很放心地將病人交給你,還拍拍你的肩說聲「辛苦了」。但是,臨床做得好本來就是應該的。

 

實際的情形是,事情過去了,很少有人會記得你,乖寶寶印章也不是重點,沒有學術發表才是不爭的事實。總結這七年,在醫院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是臨床能力還可以,但是研究乏善可陳。

 

當同期的同學、上下屆的學長學弟,陸續有 original article 發表,唯獨自己在原著論文這項還是零分,這也讓我嚐到苦果,當同學都已陸續取得或即將取得講師資格,我卻還在苦惱如何從零到一。

 

 

菜鳥常見的誤區,講師都知道!

 

陳一銘醫師在講解論文每段的寫法時,心裡其實有滿滿的感觸,因為他在講的菜鳥不就是我嗎?這邊抄一句,那邊貼一段,專注於字數的堆疊,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經過陳醫師的剖析,才知道自己過去的錯誤在哪裡,未來應該如何改進。

 

回想起自己在軍校的訓練,花了許多時間將某樣生活用品切齊某條線,或是將自己的左手肘輕貼左側鄰兵的右手臂,同時目光直視前方同學的後腦勺,文稿的編排不應也是如此?

 

吳爵宏醫師無疑是將論文的「標齊對正」做了最好的示範,從版面的編排、字體的選擇、圖表的呈現,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講解,更從審稿者的角度,提醒我們哪些是常犯的錯誤,一旦讓審稿者進到系統二,可能離退稿又更進一步了……

 

蔡校長的收尾,其實也再次提醒我們,「若要人前顯貴,必先人後受罪」的道理。以飛機起飛作比喻,提醒大家更應一鼓作氣。時間的安排,也是相當受用的一課。要完成寫作,首重去除妄念,空下大塊時間,寫出來的東西才不會零碎。

 

 

從寫作到投稿,給你全方面攻略。

 

互動實作課程則是從做中學,有老師手把手教學,看著幾串數字轉化成圖與表,成就感逐漸被建立起來。但是別高興得太早,還有許多細節須留心,因為圖表往往是審稿者首先看的部分。就像建立關係,第一印象好了,後面就有更多的機會。

 

一整天的課程下來,面面俱到。但也不是上完課就代表論文必定被接受,如何反覆提醒自己老師所講授的重點,以及將統計實作的內容持續內化,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也期許自己,這會是個好的開始,從零到一!

 

 

Mepa_20201017_0900

 

 

(鈺編按:恭喜蔡炳煌醫師以細節一致的套圖,從眾多上傳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統計製圖大賽」大獎。)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01017_第三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