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葉大學 護理學系 黃琬婷 助理教授
很謝謝新思惟舉辦這麼棒的課程,課程內容真的非常豐富,而且很實用。透過老師們的教導,學習到如何把論文寫好,以及將統計製圖編輯到符合投稿期刊的標準,也學習到一些關於投稿期刊及研究計畫申請的方法與技巧。
很高興能上到這門課程,對我的學術生涯和工作都有非常有幫助。
作者:大葉大學 護理學系 黃琬婷 助理教授
很謝謝新思惟舉辦這麼棒的課程,課程內容真的非常豐富,而且很實用。透過老師們的教導,學習到如何把論文寫好,以及將統計製圖編輯到符合投稿期刊的標準,也學習到一些關於投稿期刊及研究計畫申請的方法與技巧。
很高興能上到這門課程,對我的學術生涯和工作都有非常有幫助。
作者:林口長庚 放射腫瘤科 陳相廷 醫師
當天抱持著非常期待的心情前往參與課程,因為從 clerk 時期就有聽聞新思惟的課程非常值得參與。
我從醫學生時期也開始慢慢跟著臨床醫師寫論文,陸續參與 2 篇論文非第一作者的發表。過去由於沒有系統性的被指導過如何進行論文寫作,臨床醫師也十分忙碌,記憶猶新當時第一篇文章,我只負責 Introduction 跟 Discussion 的段落。即使醫師已經幫我完成圖表與統計,但不知道如何落筆,文章的進度一拖就是兩年。
可想而知,兩年之內該領域又有新的論文發表,我的文章又要更新 reference。投稿之後,又要面對不斷循環的 reject 跟 revision,同時面臨國考與申請 PGY 的夾殺,更是帶給我不小的壓力。
雖然在老師的包容與收尾之後,讓我能夠在申請 PGY 跟 R 時,履歷上有東西可以寫,但是痛苦的經驗讓我在 PGY 階段沒有再找臨床醫師參與任何研究,因此荒廢 PGY 大把的時間。
作者:高醫 一般科 謝宛廷 醫師
我從醫學生時期就開始關注新思惟的課程了。因為自己過去並沒有參與實驗室或發表論文的經驗,會擔心未來在申請的競爭力落後同儕一截,總想要在起步之際,先累積一些基礎能力,使自己幫得上老師的小忙,讓老師更願意指導我。
PGY 上工的三個月後,一方面開始有足夠的存款可以自由運用,另一方面也想要及早投資自己、儲備起步量能,因此報名了這次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作者:希望自己能從 0 到 1 的 PGY
在這個申請住院醫師都得講究論文產量的年代,無論學長姐或同事,在談到面試第一志願科別的時候,重點總是離不開「有沒有跟科主任寫過 paper」、「寫了多少 paper,題目跟某科有相關嗎」之類的話題。
每當想到自己至今還沒有任何一篇論文,而同事們已經找到指導老師且正在完成發表的路上,總希望自己能夠跨越這道門檻,讓自己的論文產量從 0 變成 1。
在沒有跟過老師、沒有統計或繪圖的實戰經驗的前提下,我看到新思惟提供的課程。
作者:順天堂中醫診所 陳書平 醫師 /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系 博士候選人
民國 108 年錄取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博士班臨床組,選定老師後,滿腔熱血投入研究中,為的是想知道中醫介入是否可以降低雙極性情感病人的復發次數。
結果出來之後,也很快地寫出投稿論文,但一連投了好幾家期刊都被退稿;有時很快就得到回覆,有時好幾個月都沒消息,最後得到的結果還是被退稿。等待回覆的期間又不能一稿多投,終日魂不守舍,甚至考慮要不要休學。
但想著距離畢業門檻就剩兩篇總分合計為 4 分的 SCI 稿件,心中還有好多點子想去研究,遲遲不願按下「休學申請」,甚至是「退學申請」,這麼做很簡單,卻會否定自己選擇走的路還有他人對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