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舊雨新知的支持,8 / 10(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現已報名截止。
若您對我們的各種課程有興趣,歡迎追蹤新思惟國際,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訊息。
追蹤訂閱
作者:奇美醫院 婦產部 關哲彥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關哲彥醫師團隊,關於年輕及中年女性身體症狀與原發性經痛的臨床關聯性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Medicine 刊登!
這是一篇經歷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從上了課程之後,撰寫並成功刊登的心得分享,也是我醫學學術旅程中一項重要的里程碑。
這個過程不僅考驗我的專業知識,也挑戰我的時間管理、以及寫作能力。從最初的研習、與朋友討論主題確定,到資料蒐集、撰寫與投稿,每個階段都有其難處與學習點,讓我用文字來記錄下整個過程的心得與反思。
關哲彥醫師團隊想要探討原發性經痛的成因機制,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醫學界還沒有完全釐清。團隊認為,一些看似與月經週期無關的身體症狀,可能暗示著原發性經痛的潛在機制,而且這些症狀累積起來的負擔,可能會影響原發性經痛的發生率。
團隊從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中招募了 3140 名年齡介於 30 到 50 歲的女性參與者。他們使用逐步邏輯迴歸分析,來篩選可能與原發性經痛相關的身體症狀,並在測試資料集中進行驗證。接著,將基線調查中沒有經痛的女性分為兩組(有無身體症狀),透過 Cox 迴歸分析和 Kaplan-Meier 存活分析來評估新發經痛的風險。
研究結果發現,有三種身體症狀與經痛有顯著關聯。首先是手腳冰冷,調整後勝算比為 1.53(95% 信賴區間 1.12-2.21);其次是腹部悶痛,調整後勝算比為 1.45(95% 信賴區間 1.03-2.04);第三是水腫,調整後勝算比為 1.43(95% 信賴區間 1.02-1.99)。
更重要的是,同時有這三種身體症狀的女性,發生經痛的風險比沒有這些症狀的女性高出 2.74 倍(95% 信賴區間 1.18-6.31,p = 0.0017)。趨勢分析也顯示,身體症狀越多,經痛的風險就越高。
這項研究的結論指出,手腳冰冷、腹部悶痛和水腫可以作為預測原發性經痛的指標,而且這些症狀累積得越多,發生經痛的風險就越高。研究團隊建議,未來應該進一步探討針對這些症狀的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方式,因為這些治療可能對原發性經痛的長期管理帶來好處。
恭喜關醫師!
為什麼一定要學統計才能寫論文?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答:(蔡依橙)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能夠怎樣過日子?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覺得薪水每個月別人算好匯進來,也蠻夠用的,然後你能從日常的臨床工作,以及學術討論獲得能量,有機會接觸新技術新 procedure 看到新疾病的時候,覺得熱情都來了。那麼醫學中心就是個適合你的地方。
而行政或者人際或者派系鬥爭,當然是消磨人的,不過如果你在門診、手術室、procedure room、自己的辦公室,都能夠回血,那問題就不大。
(有些人則是行政、人際、派系鬥爭,能給他們帶來源源不絕的能量,這種人才當然會選在醫學中心這樣的大組織工作 )
接著,就是拿同樣的問題,去思考中小醫院或者診所。
作者:成大醫院 復健部 李藺芬 物理治療師
參加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對我而言是一場收穫滿滿且專業度極高的學習體驗。整體課程設計緊湊但不失彈性,內容規劃完整,從理論基礎到實務應用兼顧,讓每位參與者都能依自身程度找到學習重點。
講師們皆為各自領域的專家學者,無論是在統計圖表製作或論文架構的分享上,都展現出深厚的臨床研究經驗與教學熱忱,內容深入淺出、條理分明,讓整天的課程充實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