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和 Perplexity 該用哪個?寫研究論文的話。

 

 

 

officehour_145_02

 

 

作者:蔡依橙

 

ChatGPT 還是目前的文字之王,只是他的幻想真的比較嚴重,而且個性太順從,使命必達,很少會說你是錯的。我通常用來寫內文,在正確的知識框架下,生出我想寫的內容。

 

Perplexity 雖然基於網頁搜尋,但你如果仔細去檢查過他附的連結,會發現所引用的網頁跟他提出的論點不見得有關。也就是說,他雖然基於網頁,但依然會有 AI 幻想。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ChatGPT 和 Perplexity 該用哪個?寫研究論文的話。 已關閉迴響。

AI 持續在進化,使用者也要跟著進化!

 

 

 

QA140

 

 

作者:蔡依橙

 

這個端午連假,我也在寫論文。

 

最近因為 ChatGPT 又更聰明了一些,連我這種寫了 60+ 篇 SCI 的人,寫作流程都有很大的改變。大概半年前,我是口述中文,用 Word 聽寫功能,然後手打字修一下內容,成為中英文夾雜的草稿後,請 ChatGPT 改成英文。

 

一開始其實翻譯偶爾會錯,但幾個月後翻譯幾乎不會出錯。就看一次,確認是自己的意思,是可以壓上自己名字的內容,就能用。但現在,我是真的把他當一個很懂英文又積極的助理。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 , , , | AI 持續在進化,使用者也要跟著進化! 已關閉迴響。

有了 ChatGPT、Office Hour 與好夥伴,寫論文真的不一樣了。

 

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翁騰崧 藥師

相關文章:[快訊] 翁騰崧藥師團隊,關於低劑量 Venetoclax 合併抗黴菌藥物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療效與安全性之研究,獲 Oncology Letters 刊登!

 

 

02_mepa_ol_wengts_03_share_meta-analysis_20240324_0728

 

 

在完成了先前關於 venetoclax 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後,我心中始終有個疑問:這些來自不同臨床試驗所整理出的結果,是否真的能夠貼近實際臨床中的治療成效與安全性表現?為了驗證這個問題,我決定更進一步從實際臨床端出發,進行回溯性資料分析,希望藉此了解 meta-analysis 所得出的結論是否能在真實世界資料中獲得呼應。

 

 

真實資料不是你想用就能用,IRB、倫理課、計畫書,一步都不能省。

 

然而,這樣的研究並不像 meta-analysis 那般可以完全倚賴已發表的文獻進行分析,它牽涉到實際病人的醫療紀錄,因此必須經過人類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的審查與核准才能展開。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70218_第十五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 | 有了 ChatGPT、Office Hour 與好夥伴,寫論文真的不一樣了。 已關閉迴響。

打開審閱者注意力的鑰匙:精準圖表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 SSRI 類抗憂鬱藥物使用與冠心病合併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心血管預後關聯性之研究,獲 Atherosclerosis 刊登!

 

 

01_innovarad_atherosclerosis_linym_09_share_MEPA_20210912_0169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在《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中,老師反覆提醒我們:「圖表不是附屬物,而是論文說服力的核心。」這次撰寫的研究,試著將風險比(HR)以局部展示,讓關鍵結局一目了然。

 

過去我總以為只要分析正確就好,但這次學到:視覺呈現方式,才是真正讓審閱者快速理解你重點的橋樑。

 

 

一篇研究,一次全面驗證。

 

這篇是我自己親手完成的文章,主題是探討 SSRIs 在患有冠心病與廣泛性焦慮症(GAD)病人中的臨床預後。雖然整篇文章的撰寫過程中我已經很深入地接觸過資料庫分析、統計配對、結果詮釋等各種環節,我看到一些我當初沒有注意到的切入點。

 

我注意到,在急診與門診中有不少 CAD 病人,其實合併焦慮症狀,尤其 MI 或介入後患者,經常因胸悶、心悸反覆就醫,但卻找不到明確的器質性原因。這讓我開始思考:若這些病人其實是焦慮主導,那使用 SSRI 後,是否可能改善他們的整體心血管預後?

 

這個研究使用了 TriNetX 這個平台,回顧了超過 10 萬名 CAD + GAD 病人,經過 1:1 傾向分數配對之後發現,使用 SSRI 的病人,在一年內的 MACE、死亡、心衰住院率都有顯著下降。我在分析這些資料時很興奮,也很小心,不敢太快下結論。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211_第五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 打開審閱者注意力的鑰匙:精準圖表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 SSRI 類抗憂鬱藥物使用與冠心病合併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心血管預後關聯性之研究,獲 Atherosclerosis 刊登!

 

 

01_ atherosclerosis_LinYM_09_WuJY_23

 

 

文章介紹

 

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造成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廣泛性焦慮症在冠心病患者中相當常見,會讓心血管疾病的預後變得更糟。雖然 SSRI 類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是治療焦慮症的第一線用藥,但對於同時有冠心病和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來說,這類藥物對心血管預後的影響到底如何,目前還不太清楚。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的這項研究採用回溯性世代研究設計,使用 TriNetX 資料庫中的真實世界資料。研究團隊納入了 2016 年到 2025 年間同時被診斷為冠心病和廣泛性焦慮症的病患,並將他們分為有使用 SSRI 和沒有使用 SSRI 兩組。

 

為了讓兩組病人的基本特徵更平衡,研究者使用了傾向分數配對的統計方法。主要觀察指標是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肌梗塞、中風和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次要觀察指標則包括個別的心血管事件和因各種原因住院的情況。

 

經過 1:1 配對後,研究分析了 54526 名使用 SSRI 的病人和 54526 名未使用的病人。結果發現,使用 SSRI 與一年內發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降低有顯著關聯,風險比為 0.77。

 

這種保護效果在次要指標和各個次群體中都能觀察到,包括有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和尼古丁依賴的病人。里程碑分析也證實了這些結果的一致性,而負對照分析則顯示沒有顯著差異,表示研究偏差的影響很小。

 

對於同時患有冠心病和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使用 SSRI 類藥物與一年內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有關。這些發現凸顯了 SSRI 在這群病人身上可能具有的心血管保護效益。不過,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來驗證這些結果,並探討長期使用的效果如何。

 

 

恭喜吳營養師與林醫師!

 

PGY 沒老師、沒資源,要怎麼在學術界活下來?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 SSRI 類抗憂鬱藥物使用與冠心病合併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心血管預後關聯性之研究,獲 Atherosclerosi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楊尚育博士團隊,關於不同頻率雙耳節拍療法對大學生自律神經系統調節影響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01_BMCCMT_YangSY_16

 

 

文章介紹

 

雙耳節拍療法是一種透過左右耳聆聽不同頻率聲音來產生特殊聽覺效果的治療方式。雖然過去研究已經證實這種療法能夠改善焦慮和憂鬱症狀,但對於不同頻率的雙耳節拍如何影響大學生,目前還沒有深入的研究探討。因此,這項研究想要了解不同頻率的雙耳節拍療法對大學生自律神經系統調節(也就是減輕焦慮)的效果如何。

 

研究團隊採用準實驗設計,在台灣南部某所大學招募了 65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 20.15 歲。每位參與者都會接受三種不同頻率的雙耳節拍治療,分別是 theta 頻率(6Hz)、alpha 頻率(10Hz)和 beta 頻率(25Hz)。每次治療時,參與者會聆聽 20 分鐘內嵌特定頻率雙耳節拍的自然聲音。研究人員在治療前後都會測量參與者的血壓和心率變異性,來評估治療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 theta 頻率(6Hz)雙耳節拍治療後,參與者的心跳速率、收縮壓和舒張壓都顯著下降。alpha 頻率(10Hz)治療後,收縮壓明顯降低。而 beta 頻率(25Hz)治療的效果最為全面,不僅心跳速率和收縮壓顯著下降,代表交感神經活性的 nLF 指標也明顯降低,同時代表副交感神經活性的 nHF 指標則顯著提升,這些變化都顯示焦慮程度的改善。

 

有趣的是,雖然三種不同頻率都能有效減輕焦慮,但研究發現這三種頻率在調節自律神經系統方面的效果並沒有顯著差異。這表示無論是 theta、alpha 或 beta 頻率的雙耳節拍療法,都能在 20 分鐘的治療時間內有效幫助大學生減輕焦慮情緒。

 

這項研究為雙耳節拍療法在焦慮治療上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證據,特別是針對大學生這個容易面臨學業壓力和焦慮問題的族群。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這意味著透過簡單的聆聽治療,就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改善焦慮狀態,是一種值得考慮的非藥物治療選擇。

 

 

恭喜楊博士!

 

那些隔幾年或甚至每年都有高 impact factor 期刊刊登的老師,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楊尚育博士團隊,關於不同頻率雙耳節拍療法對大學生自律神經系統調節影響之研究,獲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