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可逆性後腦病變症候群,是個少見的神經疾病,以頭痛、心智狀況改變、癲癇、視覺異常等症狀表現,通常在影像與臨床症狀上都是可逆的,目前原因不明,但認為可能與腦部的自主調控失常有關。葉醫師與吳醫師團隊,則遇到一位孕婦,雖然也是可逆性後腦病變症候群,但最終產生了不可逆的腦損傷。
一位 35 歲亞洲女性,懷有雙胞胎,因子宮內胎兒死亡,而在 32 週時剖腹產取出。術後兩天,出現了癲癇與視野缺損,但血壓、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均正常,亦無蛋白尿。根據系列的腦部磁振造影,診斷為可逆性後腦病變症候群,但右側額葉的缺血性梗塞,則在之後發展成腦軟化,形成不可逆的腦損傷。癲癇發生的 5 天後,症狀得到控制,住院後 21 天,所有神經症狀都有進步。
本個案經驗顯示,可逆性後腦病變症候群,可以在沒有子癇前症或妊娠毒血症的狀況下,合併子宮內胎兒死亡發生。雖然大多數個案只是腦部的血管源性水腫,並有良好預後,但可逆性後腦病變症候群,也可能造成細胞中毒性腦水腫,並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
本例提供了清晰的臨床資訊,以及系列的腦部磁振造影,能協助臨床工作者們對照自己手邊的相似病例,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個案。
恭喜葉醫師與吳醫師!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77/151) 期刊;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Medicine 的 2016 年 IF 再降為 1.803,但仍為 Q2(58/154) 期刊;2017 年的 IF 則回升為 2.028,繼續保持 Q2(56/154) 期刊。2018 年 IF 為 1.870,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保持 Q2(69/160) 期刊。
Medicine 在期刊經營界,是有名的案例,也啟發了很多有志於學術期刊產業的新創團隊,在後續風起雲湧的新一代期刊集團,都能看到其影響。
目前在 2 分左右維持,收費平價,且接受的文體頗多,case report 也收,是初學者,或挑戰高分期刊失敗後,一個不錯的去處。全文開放影響力大,有 PubMed 也有 impact factor,分數也不差。
葉威志醫師與新思惟
- 葉威志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二十七梯次
- 葉威志醫師所參加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第十六梯次
- 葉威志醫師所參加的《素養教育工作坊》第七梯次
- 葉威志醫師所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第十六梯次
- Reviewer 審稿的第一步,竟是從圖與圖說開始?(2020/5/24 @ Figure)
- 簡報總是塞滿文字?是時候改頭換面了!(2020/7/4 @ SAVD)
- 完成一場好的醫學簡報,訣竅都在這堂課。(2020/9/19 @ GRSP)
- 給新生的六個建議,讓你最大化學習效率!(2020/10/17 @ MEPA)
吳孟霓醫師與新思惟
- 吳孟霓醫師所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第十三梯次
- [快訊] 吳孟霓醫師參與團隊探討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體抽動與自律神經活性之相關研究,獲 Sleep and Breathing 刊登!
- [快訊] 吳孟霓醫師與曾秉濤醫師關於 rotigotine 治療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之統合分析,獲 PLOS ONE 刊登!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