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的文章找歸宿,拚出 SCI 級的升等論文!

 

作者:國泰醫院 消化內科 朱淯銘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朱淯銘醫師團隊,關於食道胃交界處的原發黑色素瘤之個案報告,獲 Medicine 刊登!

 

 

MEPA_20201108_0903_Medicine

 

 

院內升等門檻,需要一篇 SCI 論文。

 

2020 上半年,因為 COVID-19 的疫情影響,無論是門診病人或是健檢業務都減少了,多出來的時間想說不要輕易浪費,正好也面臨院內升主治醫師的門檻,其中一項是需要一篇登錄於 SCI 期刊的論文,於是就注意手中可用的題材。

 

當時手頭上並無任何研究數據,剛好平時有登錄病歷號的習慣,只要是自己遇到,或是會議上有討論的特殊案例,都會記在筆記本上。其中有一個案例是發生於食道與胃交接口的黑色素瘤,算是比較罕見的案例,內視鏡的照片也頗為清楚。

 

 

投稿影像挑戰,未料出師不利!

 

想起前陣子瀏覽期刊時,發現許多腸胃科相關的期刊都有所謂的「Image Challenge」影像挑戰的欄位,只需要有清晰的照片,以及 200 字左右的文字介紹,就可以投稿,想說來試試看。

 

雖然只是投影像挑戰,但是除了文字比較少以外,需要的準備工作還是一個都沒少,像是 IRB、英文修改等等,仍然耗費許多心力與時光。難過的是,投稿多家期刊都被編輯拒絕了,而理由都只有一個:「稿件過多,沒有辦法全部收錄」。

 

經過這幾輪的投稿,心得就是:影像挑戰門檻雖低,但是大家想的都一樣,拚命投稿的件數就多,更無法預測的是,根本就不曉得自己的圖片比中選的圖片差在哪裡。

 

研究論文還可以從研究方法、結果討論、寫作製圖等方面,看出為什麼別人做的好,自己做的差,但是影像挑戰往往只有一、兩張圖片和簡短的文字,根本就看不出來,編輯有興趣的題材是難以預測的。最後我得到的結論,就是影像挑戰不能作投稿的主力,只能當作是一種配菜,需要一些運氣的成分。

 

 

嘗試個案報告,依然慘遭滑鐵盧。

 

已經投入諸多心力和時間,也不想要就此放棄整理好的材料,只好改變策略,將原本的影像改寫成加上討論的個案報告,重新找引用資料以及英文修改,投入更多的時間。

 

回想起自己當初為什麼不直接做個案報告,無非就是因為現在 SCI 期刊越來越少收錄個案報告,肝膽腸胃科的期刊更是如此,影像挑戰幾乎取代了過去的個案報告。雖然找到並嘗試投了一家難得有收個案報告的低分期刊,但還是被拒絕了。

 

經過這次的經驗,我歸結出個案報告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有價值的個案報告,絕對不是案例有多罕見,而是這個案例有什麼可以學習討論的地方,有沒有用創新的醫療技術和藥物去治療它,如果只是反覆強調案例有多罕見,多半不會被接受。

 

正好我的案例就是如此,罕見的腫瘤,切完了事,沒有復發,連後續的化學治療都不用,只好強調一些內視鏡的影像特徵,整理一下過去個案報告中的影像特徵等等。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已經沒有更低分的 SCI 期刊可以投稿了,被拒絕這麼多次,也有點身心俱疲,乾脆投一些沒有 SCI 的期刊,幫過去這段時間的努力,為文章找個家就好,等以後有好一點的材料再挑戰。

 

 

講師的投稿建議,讓文章找到歸宿。

 

剛好這時參加了新思惟的研究課程,雖然並非個案報告與圖像製作的課程,對於我手中的殘稿沒有直接幫助,不過也趁著這個機會請教蔡校長,目前的狀況下還有什麼投稿的選擇。

 

感謝蔡校長中肯的建議,推薦我 Medicine 這個期刊,屬於一般醫學類,雖然屬於收錄大量文章的開放式期刊,還被中國的研究生戲稱為「畢業神器」,投稿也需一筆不少的費用,但是對於我的處境,用來論文回收再適合不過了,也還保有 SCI 期刊的資格。

 

最後投稿 Medicine 終於成功被接受,也順利達成院內的門檻。醫院裡的老師還是多著重在傳統期刊,參加新思惟的課程可以了解到更多新的趨勢,找到新的機會!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01108_第三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