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所 林鼎彥 助理教授
第三次上研究課,進步超有感!
新思惟的課程一直有著不打高空、立刻有感的實際效果。
這是我第三次來上課,發現自己在互動實作的完成速度上面,有加快許多。第 一次在《統合分析工作坊》沒有做完;第二次在《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是壓線下午 2 點完成;這次則幾乎是在時間截止前 1 小時,就已經完成一整套圖。
(鈺編按:林鼎彥助理教授,已將所有小班研究課上好上滿,每次來學習都滿載而歸,為自己的學術路做足準備,詳情請見這裡以及這裡。)
因為在聽講時,以為製作表格也要用 Arial 字型來震撼讀者(我大概太急著要震撼什麼東西了),所以整個字型就不是用比較圓潤的 Calibri。表格上的行距也弄得太開,如果把原表格拿遠看,的確看起來像是有一道巴士海峽,隔在每一行之間,一份表格上有好幾個國家的感覺。
圖表能力大躍進,外國研究團隊都認可。
上完課隔天,把在新思惟學到的東西,拿來套用在自己研究的圖表製作上,再拿給合作的瑞典研究團隊看,他們(常成功挑戰 Nature)也說這圖很好看、很舒服(這是我第一次讓外國人舒服 XD)。
星期一上班,再拿給碩一的學生看,學生也說:「一眼就容易聚焦在中間暗紅色的部分。」這種顯著的進步,讓人很有成就感。
這樣的教學型態,根本就像是爸爸媽媽在你身邊,一步一步教你怎麼做研究、寫文章,然後給予協助,幫你把暑假作業一起寫完的那種溫馨感,然後隔天再帶著作業去跟同學炫耀「自己很棒」的那種體驗。
重點是,這是一堂 36 位學員的工作坊,還有這種成效,真的需要很多用心在裡頭。
(橙編按:厲害!老師內行人!我們的確花了很多的時間、心神、資源、人力培訓在上頭。)
專業人士寫作,真的不能靠靈感。
「寫不出來?過來人的時間與資源安排」這一堂課,帶給我一些自省。
首先,我以前念研究所的時候,是早上 9 點進實驗室,晚上 10 點 30 分才離開,那時候的確有很多產出,因為只是學生,所以專心做研究(再跟同學玩 XD),是很單純的事情。
可是出了社會之後,要負擔的責任變多了,應該要參與的雜事(務)也很多。白天真的沒時間,晚上也因為白天的勞累,變成只靠「靈感」在寫文章。蔡校長說這是很沒有效率的做法(這是真的),專業人士就要有專業的方法去達成自己的目標,獲得成就感。
論文產能低落,原來是用錯方法!
聽到蔡校長晚餐之後,一口氣喝完一杯咖啡(還是茶),讓自己體內的咖啡因 induce high 起來,這真是有決心要做事的人。
反觀自己,愜意地等待靈感寫句子,又沒搭配帶狀時間安排寫文章的機會,因為我真的是用零碎時間在寫文章(現在知道這是一種妄念……);應該說,我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帶狀時間,打散成零碎時間,而這樣做對自己要寫文章的高濃度集氣,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要起飛,就要自己改變。
這又是一次收穫很多的學習過程,不管是在寫作或是檢視自己的行為上,都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盞明燈,增加信心並聚焦在應該重視的癥結點上。再努力,有朝一日登上榮譽榜!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