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只追求起步,更要持續優化。

 

作者:高雄榮總 一般外科 梁宗榮 醫師

 

 

MEPA_20190525_0675

 

 

已有論文發表,為什麼還來上課?

 

論文寫作對我來說,離得心應手的境界還有很大的差距。誠然,我有獨立運作的經驗,一人工廠,從發想問題開始、研究設計、統計、文章撰寫、到投稿被退稿、再修改被接受……每個步驟我都做過,都可以不假手他人。

 

但是,我自己知道,過程並不是很流暢,常常會卡關。雖然後來可以解決,但解決的方法也不知道好不好?有時會想,高手遇到類似的問題會怎麼做?或許他們有很棒的作法,對我來說要弄好幾個小時的事,他們彈指之間就解決了。

 

(橙編按:有點薩諾斯的 fu~)

 

 

跟高手請益,優化研究流程。

 

以外科醫師的角度來看,一種刀,從頭到尾開完一次,並不代表你就會了,至少要再開個十幾二十例,處理過不同的狀況,克服所謂的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才算略有小成。之後如果可以觀摩大師開刀,學習大師的手法,來調整、優化自己的手術步驟、流程,這才可以稱得上會開這種刀。

 

所以我覺得這門課,是讓自己學習「經高手調教過」整套論文寫作的優化流程。把這個學好了,我期待可以增加論文的被接受率,節省寶貴的時間,把心思放在尋找有臨床意義的研究主題。

 

其次,是現在偶爾需要指導學弟妹,做研究及協助論文撰寫 / 投稿。由於我自己是土路子出身,其實不太知道怎麼教,可以讓他們比較容易懂?透過這次的學習,我比較瞭解教學的重點在那裡 其實還是直接叫他們來新思惟上課最快、最好

 

(鈺編按:梁宗榮醫師是資深的新思惟之友,於 2014 年就參與研究工作坊的小班課程,在學術路上起飛後,現今已有多篇論文登在國際期刊。)

 

 

初學者來學,可以少走冤枉路。

 

這次一同上課的學員,有 7 成是沒有發表過論文的。回想過去的我,如果在還沒有論文發表的時候就來上課,想必可以少走很多歧路,節省許多時間。

 

但仔細想想,我個人比較建議,有發表過一、二篇文章,或至少有過寫作經驗(投稿失敗也算)的人再來上課,效果會最好。因為自己有先摸索過、有迷惘、百思不得其解的經歷後,實際上課時很容易進入狀況,會發覺講者的話字字珠璣,不知不覺就解決困惑自己很久的問題。唯有自己跌倒痛過,才會知道可以順順地走有多麼不容易,印象超深!

 

如果心中都沒有任何寫作計畫的人來上課,可能聽完只是知道:「喔,原來論文要這樣寫,該注意那些地方。」然後就沒有了。如果沒有把上課所學,在短時間內實際拿來應用練習一下,很容易一下就忘光光了。

 

 

有研究經驗者來學,也收穫良多。

 

以我來講,晚點來還有一個好處,是對於下午的課「多元參與,讓你的研究品牌更立體」會非常感興趣。這就是我接下來要努力的目標,有為者亦若是,就是要像吳爵宏醫師這樣!

 

如果是以前的我來上課,肯定會覺得多元發展離我太遙遠,我先弄一、兩篇 original article 來再說。國際學會好像都是主任在去的,跟我沒什麼關係……

 

 

斯是陋室,唯吾決心。

 

關於時間與資源安排,在最後一堂課,傳達的訊息很清楚。如果不想寫,很多理由可以用;如果真的有心要做,什麼都不是問題。斯是陋室,唯吾決心。空間狹窄、會漏水又如何?以做兩份工作的氣魄,就是要讓自己的學術生涯起飛,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果然是「比你強的人,比你還努力」。

 

最後小小題外話,參加婚禮真的很耗時,但我想許多人(包括我在內),其實並不是要跟新郎新娘促膝長談,而是把那個場合當成同學會,大家平常分布在台灣各地工作,很難約,所以藉著同學 / 朋友結婚這個機會為理由,大家好聚在一起聊聊。

 

但是不管怎麼說,時間的確需要管理,事情才有辦法完成,而同學朋友間除了聚會,也可以組個 FB 社團、LINE 群組聯繫感情,具體的操作就看個人囉!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90525第二十六梯次課程紀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