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心離開退稿、修改的撞牆期,透過清晰的指引來學習。

 

作者:台北榮總 骨科部 陳冠融 醫師

 

 

00_FB_innovarad_KJChen_MEPA_20210821_0460

 

 

與其四處盲目撞牆,不如參加好課程來提升實力。

 

從住院醫師第一年以來,我就在科內老師的指導與要求下開始寫論文。老師的指導總是曖昧模糊,對於每一個卡關,我幾乎都是自己經歷了幾個月的撞牆期之後,才走往下一步。

 

土法煉鋼地對疾病、骨折型態找分類系統、找公認的測量方式,接著似懂非懂地跑了統計,一知半解地寫了討論。而後又跌跌撞撞地申請了倫理委員會的專案。最後,用十幾頁 A4紙 印下論文的稿件格式要求,格式要求有不同語言、不同年代的版本並行在官方網站上。我花了好幾個月比較之後才修出一個完成版,投出之後依然心虛。

 

骨科的臨床工作忙得不得了,第一篇文章從啟動到投出,已經花費了三年的時間。後來寫文章雖然逐漸上手,但是每當投稿後面對 rejection 的時候,仍有揮之不去的無力感。究竟我的成品欠缺了什麼,無法有信心地投往高分期刊?我想,與其老是在投稿、退稿與反覆痛苦的翻修之中浮浮沉沉、自力前進,不如參加公認的好課程提升自己,備足實力再出發。

 

 

設身處地,以 reviewer 的角度來看論文。

 

參加了新思惟國際的課程,我覺得真是如獲至寶。每位講者都是國內發表量相當頂尖的醫師們,聽講者說明他們認為應當重視的部分或不需要重視的內容,我覺得自己得到非常多啟發。

 

排版是課程講者們公認為非常重要的一環。一直以來,我以為期刊投稿的排版,就是把原稿排成失去辨識度的模樣:2 倍行高、Times New Roman、分段死板、連同表格也是這麼做、格式改完是什麼模樣就全盤接受。

 

依照從前這樣標準化的方式排出來的成品,不但非常醜陋、閱讀起來十分困難,而且還非常浪費紙張。講者吳爵宏醫師告訴我們,死硬遵守期刊規定的稿件格式是不必要的,而且甚至可能不討審閱者的喜歡。其實 1.5 倍 行高、加寬分段,稿件看起來可以更賞心悅目而且省紙,適度地使用粗體、遇到畸零的小塊字句可以適度刪減或強制分行,這些都是可以被允許的,1.5 倍和 2 倍行高之間,幾乎從來沒有出版社會想要刁難挑錯。

 

聽這樣一席話對我幫助很大,因為 2 倍行高實在讓人閱讀困難,排版完成準備投出時的最後校閱,幾乎讓人沒法好好讀稿,從前在這部份吃了不少悶虧,也許我將來可以因此把更多心思放在稿件的內容上。

 

 

克服心理障礙,只學會用到的統計。

 

統計不熟悉,是我先前寫文章的一大心理障礙,但統計反而是講者們認為適度瞭解即可的部分。只要記得檢驗常態分佈,以及知道每個情境(類別、連續變項、幾組相比)使用的是什麼檢定,大致就可以了。統計段落的文字,甚至複製先前的文章也是可以接受的。做完整篇文章,就算是講師,也常常需要找統計老師再幫忙看一次。

 

台灣的醫療水準是足夠好的,應該由我們為台灣的醫療學術盡力發聲,讓國際認可我們的實力。那麼接下來,繼續加油!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10821_第四十一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