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CP 值的投資,課後一年發表自己的論文。

 

作者:林口長庚醫院 牙周病科 張中杰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張中杰醫師團隊,關於使用游離牙齦移植治療後方植牙週邊黏膜角化之研究,獲 The 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刊登!

 

 

MEPA_20200509_0137_JPD

 

 

課後一年,首篇名列通訊作者的論文。

 

這是我上完新思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課後發表的第一篇通訊作者論文。距離上課的日子,轉眼已經過了一年半,這次能夠成功發表論文,我覺得有兩個重要的因素:找到厲害且有經驗的人合作,與不要怕被 reject 的毅力。

 

這次我是跟以前台大的學妹及其團隊合作,雖然我們目前隸屬不同的醫學中心,但我發現跟不同的醫師或是其他醫院的醫師合作,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你過去投稿經驗或課中沒學過的東西。

 

比方說,這一次投稿,我們文章有滿多圖片,有的期刊會限制全部上傳檔案大小,當我們的圖檔都很大時,就會超過總上傳檔案容量限制。這一次,我學到了利用 LZW 的方式,可以有效壓縮圖檔,並且不會影響圖片的品質。另外,有的期刊會要求圖檔的長寬大小,這一次,我也學到可以透過 IrfanView 的軟體,做圖片寬度或長度的調整。

 

 

不因 reject,放棄下一個被 accept 的機會。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不要怕被 reject,持續堅持下去的毅力。這一次的投稿,我們從 2021 年四月左右開始投第一家,前前後後被 reject 了五家期刊,到了第六家才有機會進行 revise,最後也是 revise 五次,在 2021 年十二月的時候,才好不容易接到感人的 accept。

 

Reject 到後來,會有一種懷疑人生的感覺,但我們仍然抱著有志者事竟成的心,每一次我們被 reject 後,就立馬找尋下一家適合的期刊,修改格式,Endnote 軟體也愈用愈上手,改好就立馬投出。

 

我記得蔡校長有教我們 proof reading 時要齋戒沐浴,認真看。我把它運用在每一次 revise 文章,也都每一個字認真看。雖然文章之前都看過很多遍了,但是每次 revise 常常都可以從中抓到一些其他作者沒有注意、沒修改到的地方,在跟其他作者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讓合作的醫師發現你很細心,想要以後繼續找你合作。

 

而每一次 reviewer 的 comment,也都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有些是文章字句的寫法,有些是期刊格式的部分,像這家期刊的統計呈現方式,p value 是要大寫鈄體,小數點前面的 0 要去掉,p value 小於 .001 的話,就以 <.001 呈現,不用寫到更小的實際數值等,這些似乎與新思惟課程教的有些不同。

 

 

比較坊間課程,新思惟研究課仍是最佳。

 

做研究、撰寫論文、投稿、revise 到接受,感覺是一條持續努力學習的道路,似乎不是上過一兩次課程就可以順利完成。要不斷努力學習與實作,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要自己上網查詢解決之道,或請教有經驗的醫師、研究助理、指導老師,或反覆複習之前上課的內容,再上一些新的課程等。

 

雖然牙科的專業領域中,市面上常常有醫師開各式各樣的課程,但都是關於臨床相關的內容,至於做研究、寫論文、投稿相關的課程,似乎是沒有。

 

醫院內雖然有時候會開研究課程,但也是一兩年偶爾遇到一兩天有這樣的課程,且通常在平日,不一定可以排開病人去上課,所以研究、論文、投稿這方面的學習資源,可以說是相當稀少。新思惟算是一個滿好的平台,可以有效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我常常會想到之前在工作坊時,蔡校長提倡「黃金五小時」的觀念,還有學術論文要起飛,就像飛機起飛一樣,要瞬間超高濃度,才有機會。前陣子剛好利用三級警戒時期,沒有什麼病人,有很多時間可以好好認真研究、學習處理這些學術、投稿、修改論文等工作,才有這一次的成功。

 

 

拓展論文產線,未來多點齊發。

 

除了這一篇剛被接受的通訊作者論文之外,目前我有寫另外一篇 original article 也要準備投稿下一家期刊,同時還有寫另一篇 case series,稿件正在 revise 中,本來這一篇在準備整理 cases 及撰寫文章投稿前,想先去上新思惟的《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不過當時剛好遇到全台三級警戒,課程有取消,之後再開課,發現好像有漲價 T_T,暫時就沒有去上了。

 

希望不久的將來,這幾篇也能有幸被期刊社接受,未來能夠繼續分享其他篇論文的準備過程與投稿心得。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00509_第三十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