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發表使用美國 CDC 死因資料庫的經驗分享!

 

作者:嘉義長庚 神經外科 楊為巽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楊為巽醫師參與團隊探討「出血性中風」心血管併發症風險研究,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yangwh_share_04

 

 

研究主題來自值班時遇到的臨床問題

 

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同時有心血管問題的機會很高,那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呢?探討出血性腦中風後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文獻也相對稀少。

 

以前在神經外科病房會照顧到出血性腦中風病人,值班時常被護理師詢問:「某某病人好像比較喘耶」、「某某病人覺得胸痛」等狀況,因為是半夜被叫所以印象深刻。

 

 

從參與研討會過程找到研究方法

 

有次參與了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呂宗學教授團隊舉辦的「多重死因」研討會,呂醫師已發表了很多篇關於死因紀錄的論文。會中提到呂醫師發表於著名期刊 Stroke 的論文使用了美國 CDC 死因資料庫記錄,針對中風後發生 aspiration pneumonia 且因此致死的主題進行研究。

 

拜讀完呂醫師大作後,感覺可以將此研究方式應用於中風後病人心血管疾病致死率主題上。美國 CDC 死因資料庫放在網路上、可以「免費」使用,也不需要申請 IRB、臨床實驗同意書等繁複程序。

 

另外,美國 CDC 死因資料庫內容如同台灣健保資料庫,人名、身份有關部份都已經處理過,不會有隱私權的問題。

 

 

質疑診斷碼正確性而卻步,不如找方法克服。

 

起初隱約覺得免費的東西可能參考性不高,但搜尋後才發現國外已經有很多論文使用了 CDC 死因資料庫,例如 sepsis 的診斷、HIV 的多種併發症研究、藥物濫用的流行病學研究等,因此這是一個大家公認可參考、有效力的資料庫。

 

實際摸索過程中還發現,雖然是公開的資料、但包含的東西相當多,一些基本資料不提,最重要的是可以加上 autopsy 的結果。

 

大家同樣會質疑 CDC 死因資料庫中的診斷碼正確性,但加上 autopsy 後還有疑問的人應該不多,這也是讓我們後續能夠說服 reviewer 的原因。

 

 

被拒絕的舊稿件,修改後重見天日。

 

這篇論文其實在 2014 年就寫完,不過投稿過程相當不順利,失利幾次後就放著不管了。今年因為團隊中的鄭群鈺醫師對中風病人研究有興趣,因此就把這篇文章再修改後投稿。

 

一方面運氣不錯,四年後相關主題論文還是不多。另外 2014 年到 2018 年之間,自已參加了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鄭醫師則是參加了《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此時回頭看自已當時寫的文章,實在是蠻多要修改的地方。所以寫完文章是一回事,能不能讓 editor 和 reviewer 感到有趣又是另一回事了,在此感謝蔡校長的 carry!

 

PS 1. 感謝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團隊在研討會中的無私分享。

 

PS 2. 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發展醫療資料庫,也使用資料庫進行研究、推展知識疆界。希望台灣的健保資料庫也能在維護隱私同時不斷進化,幫助更多研究者、也幫助更多病患的治療決策。

 

(橙編按:的確,這很令人感慨。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提到臺灣是怎麼錯過時代機會的。請參考:【陪你看研究競爭力新聞】臺灣如何錯過一個世界頂尖的機會?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50920_第八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