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選擇研究起飛方式,累積實績等機會。

 

作者: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 黃永杰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黃永杰醫師參與團隊探討乾眼病與氣喘相關性的健保資料庫研究,獲 PeerJ 刊登!

 

 

01_peerj_huangyc_share_03

 

 

從動手到刊出耗時甚久的研究

 

這篇論文是第一次自己構想、設計、申請 IRB、找資源進行的研究,一路跌跌撞撞地摸索。從我當住院總醫師時開始動手做,直到公費下鄉服務結束後才終於被接受刊登。

 

一篇 dry lab 研究也能搞這麼久,主要是過程不是很順利,經歷了各種可以說和不能說的 挫折與失敗。所以半夜收到雜誌社 accept 的電子郵件時,真的感動到快哭了。

 

很感謝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這篇文章的靈感是在上課中慢慢浮現的。初步跑出 data 後,也是先到新思惟的《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講給同學們聽,得到大家的回饋後繼續進行。

 

 

投稿 PeerJ 的經驗分享

 

PeerJ 雖然慢慢在漲價,但跟其他 open access 雜誌比起來還是便宜許多。影響因子在兩分以上,而且領域排名還是 Q2 (31.25%),對我這類年輕主治醫師來說還算實用。

 

此外 PeerJ 審稿速度快,一個半月就有初步 decision。對照曾投稿過的同類型 open access 期刊 PLOS ONE,審稿超過半年沒有音訊,最後回覆結果還是直接 reject,連伸冤的機會都沒有。

 

此次投稿還感覺到 PeerJ 的服務很好,有文章本身以外的狀況寫信去連繫,幾乎都在一個工作天內得到回覆。譬如文章被接受後幾天,我才發現校稿時漏了要修改的作者資訊,趕快寫信給編輯後便得到迅速且正面的回應。還有刊登日期是可以討論的,這對於正在轉換工作的我而言,幫助很大。

 

(橙編按:PeerJ矽谷創投模式做學術期刊,很有意思!)

 

 

關於健保資料庫

 

我沒有直接參加過新思惟的健保資料庫工作坊,也很少跟團隊以外的人討論健保資料庫議題。你知道的,總會遇到幾位朋友、同事或長輩極度討厭健保資料庫研究。因此在這分享關於健保資料庫的看法,也怕會貽笑大方。

 

雖然這兩年來健保資料庫研究的入門門檻提高了,但我目前服務的醫院裡,反而感覺到出現了更多機會。

 

我沒有直接分析健保資料庫的技術,但院方的生統小組近年開始徵求臨床醫師合作(我很想問但不敢問,他們是不是也有很大的業績壓力)。有想法、對資料庫有初步概念、願意且有能力寫成論文,好像就可以進行自己的研究了。

 

技術層面的問題可以找統計專家討論,對於我這種沒有其他資源、短時間內沒時間或機會去拿更高學位的年輕醫師,健保資料庫或院內資料庫或許是比較實際的方向。

 

 

先努力起飛,才有更寬廣的可能性。

 

有了健保資料庫做媒介,要跨出本科領域進行研究,門檻相對低。我本身是免疫學專科,門診時發現過敏者中的部份人有眼睛方面問題,然後才決定用資料庫分析看看。

 

我不贊成有些人使用資料庫的方式:拿一堆疾病去跑關聯性,有任何統計顯著就發表。但如果已經有一些基礎研究佐證或臨床上有觀察到現象,資料庫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去證實自己的想法、並發表成文章。

 

當然很羨慕有能力串連健保資料庫與其他資料庫的團隊,因為這樣能做的研究一定更多、更完整。但對於剛起步的年輕醫師來說,還是先慢慢累積實力與成績,未來才可能會有機緣出現。

 

希望機會來臨時,我是準備好的那個人。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41220_第四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