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變十,由十變百,由百變無限。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與曾秉軒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刺激的戒菸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Addiction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0313_0736

 

 

從一篇文章開始,如何邁向十?

 

從團隊最初第一篇「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研究,我們就一直在想,透過這些新的技術,我們還能為世界貢獻些什麼?

 

「非侵入性磁刺激術」在台灣是一個尚未廣為人知的治療技術(雖然在全世界已經盛行 20 年以上了),因此我們有必要盡量讓民眾更加了解這個機器的原理,同時也要探討這個治療技術還能應用在哪些疾病範疇上面。

 

我們從「非侵入性磁刺激術治療耳鳴」這個研究,開始嘗試思考「一」如何變成「十」!但是在拓展這個治療技術的應用之前,我們必須先徹底了解這個治療技術的原理,才能做出「合理」且「有效」的治療應用。

 

 

從原理出發,才能避免「亂點鴛鴦譜」的困境。

 

很多同學都會有一個顧慮:「我現在做的這些研究統計,真的確有此事嗎?還是說只是歪打正著?」這也是我們在做任何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要銘刻在心的課題:「需先畫靶再射箭,切勿先射箭再畫靶。」

 

在許多統合分析的評分指引中,都有提到要先設定好我們的 PICO(Participants、Intervention、Comparator、Outcome),就是提醒我們「執行統合分析之前,要先搞清楚我們在做什麼」,因為「看著數據說故事」這件事情是雙面刃,一旦沒有任何學理根據,往往會淪為捕風捉影,這樣一來,這個研究的臨床意義就會很有問題。

 

 

站穩腳步之後,發表再下一城。

 

以我們這篇「非侵入性腦刺激術協助戒菸」為例,我們在前面一篇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研究中獲得一個重要的結論:「非侵入性腦刺激術主要是透過大腦功能的調節,而得到治療的效果。」

 

「大腦功能的調節」有促進也有抑制,因此對於各種大腦功能失衡的疾病,理論上都會有所幫助,而「菸癮」這個問題,恰好近幾年開始被人發現就是一種大腦功能失衡的問題(嗯,我知道精神科專家看到我用這麼通俗的用字,一定會覺得太淺陋,不過這個說法對於其他科的醫療人員會比較好理解)。

 

「菸癮」個案大腦的回饋系統與其他腦區的活性,已經受到尼古丁等成癮物質的影響,而開始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而這恰好是非侵入性腦刺激術可以發揮功用的地方!

 

此外,菸癮個案對於抽菸的飢渴(craving,台語有個很生動的用詞,「哈菸」),已經被發現是造成菸癮反覆復發的重要因子,根據我們過去「非侵入性腦刺激術協助減肥」的研究發現,非侵入性腦刺激術恰好是處理「飢渴(craving)」很有效的方式!

 

在種種有關的機轉應用之下,我們這篇文章就應運而生了,而且無論是在學理上、統計上與臨床上,都能夠完全符合與貼近事實!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