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江杰穎博士團隊,關於台灣大專男子跆拳道奪牌與非奪牌選手,下肢肌肉伸縮循環在垂直與水平方向表現之研究,獲 Journal of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Kinesiology 刊登!

 

 

01_JFMK_ChiangCY_03

 

 

文章介紹

 

江杰穎博士團隊想要探討台灣大專院校的男性跆拳道選手,他們在垂直跳躍和橫向跳躍這兩種動作的表現能力。研究團隊特別想了解在不同競技等級的選手之間,跳躍能力的差異是否和他們的肌肉收縮方式有關。

 

研究對象總共有 17 位男性大專跆拳道選手,依照他們的比賽成績分成兩組:曾經得過獎牌的 8 位選手(獎牌組)和沒拿過獎牌的 9 位選手(非獎牌組)。研究團隊讓這些選手進行兩種測試:一個是垂直反向跳(就是膝蓋先彎曲往下蹲,接著立刻用力往上跳),另一個是單腳側向跳(往旁邊跳)。測試時使用了專業的測力板和光電感測系統來收集數據。

 

研究結果發現,獎牌組的選手在垂直跳躍測試中表現明顯優於非獎牌組,包括跳躍高度、向上推蹬的最快速度、往下蹲時產生的最大力量等指標都較佳。在單腳側向跳的表現上,雖然兩組的差異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但獎牌組的表現仍普遍比較好。

 

研究還發現垂直跳躍和側向跳躍的表現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側向跳第一步的表現和垂直跳高度有中度相關,而側向跳第二步的著地時間則和垂直跳時產生的力量有關。

 

研究結論顯示,在台灣的大專男子跆拳道選手中,比賽成績較好的選手,不論是垂直跳躍還是側向跳躍的能力都較強。而且這兩種不同方向的跳躍能力,背後可能有一些共同的運動生理機制。

 

 

恭喜江博士!

 

在寫論文的 methods 時,納入和排除寫起來很相似,寫作上是否有什麼訣竅?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Kinesiology 創刊於 2016 年,2023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6,在 Sport Sciences 領域為 Q1(31/127) 期刊。

 

 

江杰穎博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