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神經內科 林佳彥 醫師
不知道該怎麼寫,或是拿到資料卻不太會寫。
醫學生時代,我嘗試想要進實驗室寫文章,但不知如何下手、不知找誰求救、沒有克服心魔,「沒有準備到好,就沒辦法呈現」,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實習醫師時代,有幸跟著我的啟蒙老師學習,非常幸運的,老師收集的資料非常豐富完全,我只要負責統計、找文獻、畫圖製表、寫出來就好,但,每個階段都有起步摩擦力。
在統計的部分,要翻老師給的程式教科書,問老師的研究生,學了一個超冷門的「無母數共變數分析」。而在時間安排與運用上,要用社區的時間來寫。關於英修問題,我異想天開,請線上英文的課程經理看是否能把部分文章轉成課程教材,我非常感謝那個課程經理與 tutor,竟然把我的幻想成真。
而文獻搜尋,還記得一開始寫的文章是滿江紅,老師委婉地跟我說,你的文章可以拆成兩篇,一篇是 review、一篇是我們的文章,像一銘醫師說的,或成一位考古學家。最後在 review 攻防時,一開始的文章投出去後也是沒有結果,帶著空空的履歷申請住院醫師。兩年後,老師說又收了一筆資料,將統計重跑,文章略改之後,竟然成功的被接受了,然而這中間耗費的心力與時光(包含老師的、老師的研究生的、自己的)是難以計數的。
終於有發表,但仍然掌握不到寫作和統計訣竅。
住院醫師時期,跟著科上的老師寫文章,這篇難度又再高了一點,資料有一部分要自己收集,在去蕪存菁的過程中,也是土法煉鋼花了一段時間。統計要用完全不同的方法,雖然可以交給生統小組,但我自己想要有這個能力,比較有安全感,甚至之後想加入新的資料不用麻煩別人,也不用等待。
在英修的方面,我這次嘗試 Grammarly,不過因為它會認為文章的被動式太冗,改成主動式,而我也傻傻地跟著改,所以弄巧成拙。文獻回顧上也遇上了許多卡關的地方,被 reject 許多次後,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完成。
能力全方面升級,還能帶自己的資料現場問。
現在,我有能力去上新思惟的課程,可以減少各階段的摩擦力,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不管在段落安排、圖表呈現、期刊選擇、計畫撰寫方面都收穫許多,然而我還知道,自己缺乏文章鋪陳,實驗設計,與文獻審閱攻防的能力,這也是要持續努力的。
這次拿著自己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可能會用到的問題來問三位講者,不管是問一銘醫師有關 power 的問題、自己統計上遇到 logistic regression 的問題、資料缺失的問題;或問爵宏醫師如何投跨科期刊、如何依照圖表呈現課程,改進我自己文章的圖表,真的大呼過癮。雖然統計能在網路上可以找到教學,但就是無法針對問題解決,而是要辛苦的自己找答案。
時間管理大師蔡校長的課程,我們終於了解他是怎麼起步的,不過我也很好奇,蔡校長是如何適度休息、避免過度用眼(趁機又再問一個問題順便充字數),而我覺得有共鳴的是,把 reviewer 的回饋當成免費的研究所來轉念。
(橙編按:我不是眼科專家,不過就我的初步認識來說,成年人的近視度數不太會改變,而現在液晶螢幕的光線對眼睛的傷害也很有限。我自己是沒做什麼特別調整,累了就休息即可,供參考。)
最後,我覺得寫作時,可以「先求有,再求好」,而新思惟讓你「從不好,到更好」,我們有了各個大師的方法之後,剩下的就是靠自己靈活運用了,謝謝新思惟的講師和工作人員,給我們一個那麼棒的課程。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