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家佑 醫師(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Lincoln Medical Center, NY, USA)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與缺血性腸壞死的個案報告,獲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疫情期間,全世界都在搶快發表。
武漢肺炎爆發之後,全世界的 journal 都在搶著發表各種跟武漢肺炎直接相關、間接相關、穿鑿附會的文章,我們醫院幾乎每個同事都分到一杯羹,我應該是最晚才有武漢肺炎相關文章發表的住院醫師。例如:我同事發表了武漢肺炎與膽囊炎、武漢肺炎與闌尾炎、武漢肺炎與氣胸、武漢肺炎醫護人員無症狀陽性率、武漢肺炎的呼吸器設定經驗。
COVID-19 被發現會造成 thromboembolic effect,無論是在 venous or artery 都有相關統計或正在進行的基礎研究證據,所以可見 COVID-19 對 stroke、heart attack、pulmonary embolism、deep vein thrombosis 有影響。
看見有趣的題材,卻不足以發表個案。
COVID-19 跟 ischemic bowel disease 則可以分成兩類:Venous or artery,雖然我們平常講的 ischemic bowel 多在探討 artery,但是 massive 的 venous thrombosis 仍然會造成 bowel ischemic。
這是一個病患得到武漢肺炎之後併發 ischemic bowel 的案例,當我遇到這個 case 的時候是 4 月,那時候已經至少有 8 例發表(案例於英國、義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因為他們爆發武漢肺炎比美國早),分別發表在急診、重症、腸胃科、感染科的雜誌。
由於這種案例目前機轉不明,很難有直接證據說跟武漢肺炎一定有關,只能說是一個現象的觀察,因此如果要把這一個變成 case report,在 discussion 上面有困難,根本湊不滿字數,所以那時候發表的 8 個 case 也都以 image、letter to editor、communication 等簡單文體呈現。
避免陳腔濫調,從病理圖找到賣點。
我現在的 case 看似有趣,但是已經被之前的醫師發表過很多次了,所以「要怎麼樣才能發表」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原本我是想說寫成 review article 試試看,後來發現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持續有案例增生,目前是 8 個,搞不好等我寫完已經變成 20 個。然後,討論 image 也沒有什麼有趣的 finding,畢竟 ischemic bowel 很顯而易見,而且 image 已經被之前的人發表過好多次了。
於是我從病理切片來討論,畢竟沒有人發表過病理的圖片,於是我去病理科跟病理醫師看片,在玻片裡面尋找蛛絲馬跡,看看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東西可以寫。
整段切下來的小腸是 transmural gangrenous change 而不是 submural change。切片可見 Vascular thrombi,放大四百倍可見 cytologic change suggestive of viral inclusion within the cytoplasm of glandular epithelial cell。雖然我們沒有做特殊染色或是 viral PCR 在檢體,但是間接證據發現武漢病毒感染出現在腸子上皮細胞。
臨床敏銳度,扮演投稿成敗的關鍵。
這一篇 image 在投稿到第二家被接受。其實我一開始在猶豫到底要投稿到哪一種 journal。第一次投稿到 General Medicine 的雜誌被拒絕,第二次投稿到腸胃科的雜誌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以不用 revision 的方式被接受。
我後來覺得投稿跟寫稿是需要一點臨床敏銳度,至於選擇期刊則是更大的一門學問,需要熟悉這個領域或要慢慢用心去找期刊,尤其我對腸胃科期刊不熟,也是第一次投稿到腸胃科的期刊。
武漢肺炎的確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投稿雜誌也是,每天都有關於武漢肺炎數的文章數以百計被發表,但是如果仔細看的話,其實有一些都沒啥太大意義,為了發表而發表,因此在看這一些文章的時候,不可不慎。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