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文章的 title 也是寫作的重點,要怎樣寫才是一個好的 title,原則是什麼?在 PubMed 搜尋自己研究的主題的時候,除非很冷門,不然即使設了很多(例如:發表時間、語言、文章種類等)也還是很多 reference,這時候該如何有效率又正確的選擇,才是對自己的文章寫作最有利的,尤其在 introduction 和 discussion?
答:(陳一銘)一般還是用直敍法,把文章的結論簡化寫在 title 上面是最常使用的,最好可以強調研究內容的方法和重點。比方說是 prospective or retrospective study,case control or cohort study,有無 dose responsive relationship。至於倒裝句、用諺語等等的進階用法建議還是在進階以後再來使用會比較好。
References citation 的選擇,一般在寫 introduction & discussion 之前會把跟這個主題相關、在該學門 ranking 排在前頭,或是大師寫的文章列為優先閱讀,除了可以引用以外, 也可以學習他們在 introduction & discussion 所引用的文獻。
如果是一些流行病學資料的文獻,當然可以直接引用;如果別人的 study 和您的研究主題相近,更是可以拿來引用,再和您的 study 比較優缺點;有些雜誌喜歡 auto-citation,您也可以不著痕跡地多多引用要投稿的雜誌;如果其它研究團隊和您的 research topic 是競爭者,可以引用,但在 discussion 中批評之前,要查查對方是不是您要投稿雜誌的 editor,在投稿時記得把他們列為不喜歡的 reviewer,以增加投稿成功的機率。
問:如何將大量的數據以簡明的圖表呈現並清楚表達成果?
答:(蔡依橙)建議應該反過來問:「我的文章需要有哪幾張圖表,才能讓人光看這些,就懂我的研究作了些什麼?」
所以,大量數據不需要呈現,就像你收集了兩組,各 1000 人的存活資料,我們不需要去畫一個具有 2000 筆資料的表格,而是需要一張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用兩條線以及一個 p值,去說明「意義」。
以大型研究來說,通常圖表的準備是這樣的:
- 研究收案流程圖,包括總人數、排除條件與數目、分組、失聯或退出、最後收案數目。
- 基本資料比較 (demographic data),確認這兩組在各種非實驗變項(或稱控制變項),沒有差異,是可以比較的,這樣之後的比較才會有意義。
- 各種分組後,end points 的比較,通常會很多張。可以用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forest plot或表格來表現,就看用那個最能表達出重要的研究成果。
臨床收案流程圖,可用 PowerPoint 或 Visio 繪製。(Tsai IC, et al. European Radiology 2009)
問:請問製圖技巧?
答:這正是我們要用一堂課,與互動實作時間,總計超過三小時,來讓各位學習並實作的題目啊!
問:正統的研究應該是:method 然後 result,可是為了「讓 result 更漂亮」或「時間不夠了」(總之,就是為了讓文章可以有東西寫…),常常反過頭來對 method 做「調整」,老師們對這樣的事情有何見解,或者有教導「調整」的方針呢?
答:(蔡依橙)我不太確定您說的「調整」是怎樣的程度。不過如果是與事實明顯有違的作法,我個人並不建議。
想想,文章刊出來後,就一輩子在 PubMed 上有摘要,白紙黑字印出來在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事後」調整的東西,多少都有痕跡,總會有哪裡沒注意到而兜不攏的,哪天我們出名了,這樣的東西被翻出來攻擊,得不償失。想想黃禹錫,以及小保方晴子的故事。
我曾經去中國講學術研究,與一位當地的寫作高手同台,他說,過去一些同事,科研的誠信認知不夠,還遇過投稿的文章,因為研究法被質疑,revision 時,竟把「研究方法」給重寫,但「結果」卻一樣,圖表也沒改。這位高手在台上說:「你這不擺明給 reviewer 知道你作假嗎?人家不把你放進黑名單才真奇了。」
但有一種「選擇」卻是可以的:你作了一整個系列的追蹤,收集了非常多的資料,像是個巨型的資料庫。這次拿 18 歲以下的孩子來分析 CRP、WBC,下次拿 18 歲以上的患者,根據 calcium score 分兩組比較。即使你事前收資料時,並不知道這樣分析會有結果,但因為資料是前瞻性、全面性的收集,只要當初 IRB 通過,這樣的作法是沒有問題的。
問:如何有效的寫完論文,而不是一改再改?
答:(陳一銘)多數人寫論文剛開始都是需要來回修正,很少一次搞定的,除了熟能生巧這種沒有建設性的廢話以外,其實可以多看您想投稿雜誌已刊登的文章,先把 introduction & discussion 的鋪陳想好,再找 reference 來 support 論點,把骨幹先勾勒出來,再加以潤飾即可。一開始可以找資深醫師幫忙改,再研究看看別人如何修正您的內容與分析方法, 多寫幾篇就可以出師了。
問:抄襲與引用之界線?
答:(陳一銘)醫學論文的大忌就是抄襲,尤其是一字不改的引用,現在好一點的出版社還會在線上提供軟體,讓你先測試看看是否有抄襲的疑慮,如 http://www.ithenticate.com/。如果把別人的 study 換句話說,寫在自己的論文裡頭,附上出處,我想是 OK 的, 只是要注意儘量不要連續幾個論點都跟某一篇文獻一樣,也引用相同的 references,這樣子還是有瓜田李下之嫌。
問:把想法化成簡單的文字,有很大的困難度,往往看到別人簡單的字句就能把意境表逹清楚。
答:(蔡依橙)有兩種作法,看你的英文語感程度。
我的英文語感還行,但中文語感更好。所以我寫論文,是全部寫個大概的中文意思,夾雜英文專有名詞,就像平常說話一樣,專有名詞叫做「語體文」。
例如指定論文中,abstract 的最後一句,我本來是寫這樣的:
這也顯示,亞洲醫師在其獨特的有限資源工作環境下,也吸收了新技術、發展新應用,並用策略性的思考,去跨越其限制。
翻譯的過程中,因為已經有了邏輯骨架,我的注意力就可以放在如何去把句子寫得更美式:
The database reflects a trend suggesting that Asian doctors actively adapt to new techniques, and flexibly develop unique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ose limitations caused by relatively limited resources often available to them.
這跟時間管理一樣,把事情切細,一步一步的去做,就能解決。
對了,畢竟我的母語不是英文,稿件準備好後,我一律送英文修改。
最新課程,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