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外科基本教義派:手術技巧類論文 3 連發

 

作者:高雄榮總 一般外科 梁宗榮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在經口腔甲狀腺切除的技術創新,獲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MEPA_20190525_0766

 

 

2018 年拿到部定教職後,終於可以喘口氣,重新思考研究對我的意義。

 

之前為了申請教職,需要大量的論文,所以只要可能成為研究的題目,我都拿來做,雖然範疇都在一般外科之內,但乳房、胃腸道、肝臟都有,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方向。

 

而現在,短期內沒有升等的規劃(即使要升,兼任也要六年),那麼研究還要做嗎?要做什麼?

 

 

臨床與研究合一

 

剛好這幾年我的臨床工作逐漸確立重心會放在甲狀腺/副甲狀腺,特別是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的這個領域。因此幾經思考,我決定接下來的研究只專注於此,其他肝膽腸胃的部分,即使遇到有趣、值得做研究去探討的問題,也都先擱下。

 

這樣做的好處,一來是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因為如果研究的主題不是最熟悉的領域,那麼假使想到一個點子,必須先去做大量的文獻搜尋及探討,評估可行性,這其實滿花時間,而且因為對題材不熟悉,不太容易想到好點子,或者查一查其實別人早就做過了,最後又得放棄重來。

 

如果是在自己專精的領域,該領域最新的發展自己通常心裡有數,相關重要的論文也都略有耳聞或早已讀過,文獻搜尋的工作就省了大半。再者,因為平時的臨床工作內容就是這個,當人完全沉浸在同一個環境時,真的比較容易迸出新的想法或問題,而且馬上就知道這個可不可行,有沒有人做過。

 

簡單說,就是希望從臨床工作發現問題或激發研究點子。而研究的結果可以立即反饋,應用在臨床,解決問題,為工作加分。

 

 

研究材料不足,如何另找賣點?

 

方向確定後,實際操作上遇到的困難是剛起步沒幾年,個人累積的病例數不是很夠,很多研究的主題受限於研究材料不足而無法達成。這個問題之前是用健保資料庫大數據去解決。但如果現在不用資料庫,似乎只能等待時間的積累。

 

那麼在等待的空窗期中,閒著也是閒著,何不想點別的,不需要很多病人數的研究來做?對於外科來說,可以嘗試的,就是手術流程或是技巧的改良。

 

 

小樣本 original article 的可能性?

 

我第一次的嘗試,是介紹一個改良後的手術技巧(single biaxillary tunneling),內容只是單純描述這個技術的做法,因為我認為這個技術雖然會改善流程及部分結果(這點我覺得很有意義),但改變的幅度不會很大,不太容易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再加上有些改變的部分不容易以定量的方式呈現,所以最初投稿的文章裡並沒有統計。

 

但 reviewer 看完後,他回覆「this could be a much bigger paper…… Just a few tables and paragraphs on outcomes and this becomes a much better paper」。

 

Reviewer 的話當然要聽,所以我弄 2 個表格,把一些患者基本資料、手術的相關數據等描述性的東西加一加,文體就好像變成一篇 original article。

 

有了這個經驗,當我在準備第二篇的手術技巧改良(X-shaped breast lift)時,我就在想,除了描述這個簡單的技巧,有沒有什麼變量是可以測量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統計,所以這次我就收了 15 個患者,把使用技巧前後「角度」及「長度」的變化記錄一下,所以文體也像是一篇 original article,不過可能因為文章骨子裡的核心是一個技術的描述,所以病例數好像不用太多,也可以發表。

 

 

第三篇闖關:與 reviewer 的攻防戰

 

前兩篇 technique report 在投稿過程中遇到的 reviewer 大多對於我寫的東西抱持正面的評價(我個人覺得可能是 novelty 夠,所以比較不會被刁)。看完他們的建議及提問,還沒有開始寫回覆信,就隱約覺得這篇應該沒問題,會被接受,所以回覆過程都滿輕鬆的。

 

不過第三篇(Foley balloon)就不是這樣。兩個 reviewers,一個說:「The mere description of the simple technical tip in the certain surgery without the academic research cannot justify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nuscript in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另一個說:「This is a clever idea…The manuscript describes the technique clearly, and the photos illustrate the concepts and steps of the technique well.」

 

兩個 reviewers 的評價天差地遠,一個地獄,一個天堂,讓我剛收到信的時候非常困惑。我一度以為 reviewer 1 是來亂的嗎?我這次很單純描述一個覺得很好用的小技巧,而且是投稿在 technique 的專欄,推薦給大家,特別是針對初學者用看看,這樣哪裡不行?你看 reviewer 2 不是說好棒棒,「this is a clever idea」嗎?

 

收到信後的第一個星期,完全沒有頭緒要怎麼回覆 reviewer 1。後來,我再仔細讀他的意見,他是希望我去做一些 scientific comparison 或 academic analysis。

 

幾經思索,我個人認為以這個技術的性質,學術上的分析不太可能,但與現有作法的差異及比較,倒是可以著墨一下,就是再講清楚一些「新方法與舊方法差在哪」。

 

況且我心想,雖然 reviewers 的意見南轅北轍,但 editor 既然給我 revision 的機會而不是 reject,那他肯定是偏向我這邊,我先試著部分回覆 reviewer 1,看看他的反應再說吧!(問題是你在問,但怎麼回答是我可以決定的,比如讓回答介於有跟沒有之間……)

 

結果呢,很順利一舉成功,非常開心。

 

 

回歸外科基本教義派

 

當前的外科醫師生涯有很多發展的可能性,但回歸到當初走外科的初衷,去鑽研手術技巧,把刀開好,對大多數的外科醫師來講,應該是最能引動內心「外科魂」共鳴的方式。如果還能把這樣的成果寫成論文,與同好分享,得到同儕的肯定,那更是一件開心的事。

 

我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可以開心 3 次。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90525第二十六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