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陳則宇醫師團隊,對頸椎 Bryan Disc 術後前緣骨吸收之研究,獲 The Spine Journal 刊登!

 

 

01_TSJ_ChenTY_01

 

 

文章介紹

 

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比起傳統的頸椎融合手術,有著保存活動度的好處,近年的研究,甚至發現可以降低再手術的機會,進而降低總花費。

 

不過臨床上常發現,在安裝頸椎人工椎間盤的術後追蹤,X 光可見前緣骨吸收,陳則宇醫師團隊,預計研究這類患者的比例、骨質喪失位置與程度,並提出他們對於這些觀察的生物力學看法。

 

經回溯收錄 121 位患者後,發現前緣骨吸收,在人工椎間盤上節佔 43.8%,下節佔 44.6%,上下兩節都有的佔 23.9%。多數是輕微的 grade 1,至於 grade 2 只佔相當少數。

 

 

20200528_094716

 

 

經分析,前緣骨吸收,與性別、年齡、手術位置、是否採用混合術式都沒有關係。甚至頸椎的活動範圍、彎曲程度等各種 X 光測量數據,也與是否骨質喪失沒有關係。唯一有差異的,是在人工椎間盤向前開的角度 shell angle,於骨質喪失的族群,角度顯著比沒有骨質喪失者大。

 

整體來說,作者認為,前緣骨吸收的患者比例比預期的多,shell angle 增加有可能造成這個問題。在文章中,也以精美的示意圖,畫出他們認為可能的生物力學機制,供讀者們參考。

 

 

20200528_094800

 

 

 

恭喜陳醫師!

 

 

學術起飛入門課程

 

 

期刊介紹

 

The Spine Journal 創刊於 2001 年,為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的官方期刊。

 

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3.196,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為 Q2(67/199) 期刊,在 Orthopedics 領域為 Q1(12/76) 期刊。

 

這類同時橫跨超過一個領域,並在排名上有明顯差距的,在臺灣的升等環境中,是特別可以注意的期刊。這是因為許多學校的升等規定中,並非僅以 impact factor 作評估,還會考慮排名。

 

像是 The Spine Journal 的 impact factor 只有 3 分左右(其實在外科系統很高了),放在 Clinical Neurology 領域,跟許多知名內科或研究型期刊相比,並無優勢,只到 Q2,但回到自己的 Orthopedics 領域,則是頂尖期刊之一,送審時,即可用較優計算方式統計。

 

 

陳則宇醫師與新思惟

 

 

 

學術起飛入門課程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