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癲癇藥物對於睡眠的影響:一場神經與精神共演的研究 part 1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威志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抗癲癇藥物影響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結果之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811_0357

 

 

一場費時甚久的巨大研究

 

在進行統合分析研究的過程中,我個人通常不喜歡 outcome 超過 3-4 個以上的統合分析研究,有幾個主要的原因:一,outcome 太多的時候,要擷取的數值太多太複雜;第二,outcome 數量一旦增加,討論就很不好寫(你想想,A、B、C 三種藥物,在甲、乙、丙三種 outcome 的顯著都不同,光是排列組合就有多少種要討論的內容了);第三,森林圖畫出來很難看,嗯,我知道有些人不能理解這個部分,但是對於我們統合分析做到某種程度的人來說,自己畫出來的圖超難看,是一件很不能接受的事情。

 

因此,當初我們開始這篇研究的時候,其實我內心著實哀號了一下,因為 outcome 實在太多種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翻翻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的檢查結果,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種 outcome 藏在裡面了,所幸這些 outcome 之中有些是互相可以推敲出來的,因此才有機會刪減到只剩下三種主要 primary outcome(如果加上 acceptability,就是四種 outcome 了)。

 

 

主角(抗癲癇藥物)組成相當複雜

 

這篇研究主要在探討抗癲癇藥物對於睡眠周期各階段(sleep stage)的影響,用比較白話的說法就是:抗癲癇藥物對於熟睡 / 淺睡 / 快速動眼期的影響有多少。

 

眾所周知,目前市面上能找得到能想得到的抗癲癇藥物百百種,而作用效果也莫衷一是,再加上有些抗癲癇藥物,雖然不是真正的抗癲癇藥物,卻有抗癲癇的效果,更不用說同一種成分如果製成「速效型」、「緩釋型」也有不同。

 

這個情形恰好回應了之前許多同學問過的問題「要如何選定我們分析的主要對象」,是的,我們這篇研究當初在選擇「要納入哪些抗癲癇藥物作為主角」的時候,自己就反覆改過了好幾次方案,最後我們回歸到最初設定 PICO 的原始初衷,就是「真正的抗癲癇藥物」,因此一些其他雖有抗癲癇效果但非真正抗癲癇藥物的藥物,就沒有納進來了。

 

 

收錄病人的組成也很複雜

 

說實話,這篇文章其實可以作為「異質性超高的時候,文章有機會被發表嗎?」這個問題的最佳解答,我們這篇研究收錄文獻的收案病人,從健康正常人(healthy adult)、失眠患者(primary insomnia)、人格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酒精成癮(alcohol dependence),到真正的癲癇患者都有。

 

一般來說,看到這樣的組成分子,主編和審稿者應該都會搖搖頭,但是大家都知道,這篇後來順利獲得刊登,代表這篇文章還是有些賣點,才有機會映入主編 / 審稿者的眼簾,更進一步進到他們的心裡。

 

那麼,我們是如何做到這個結果的呢?那就是靠著大量的統計分析說服主編和審稿者:「我們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和缺點,但是我們透過統計的方式,告訴你並沒有顯著統計上的異質性存在」,因為「異質性」這個東西向來是靠著兩種方式去偵測,一為統計上的異質性,二是實質上的異質性。今天後者的異質性已經顯而易見,我們就要透過前者的不顯著來支持我們的結果!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50823_第七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