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惟補足臨床和學術之間的距離

 

作者:林口長庚醫院 關節重建骨科 李勝勛 醫師

 

 

MEPA_20170826_0046

 

 

終於來到夢寐已久的醫學學術殿堂

 

今天終於來到夢寐已久的醫學學術殿堂「新思惟!」之前常有朋友在 Facebook 分享上課心得,也久仰蔡校長的大名,偶爾瀏覽蔡校長的文章,發現他真的對於醫學生及醫師的生涯規劃、心路歷程、時間安排、甚至醫學外的領域,都有很獨到的見解,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憑良心說,學費真的是一個不小的門檻,但是現在第三年主治醫師剛開始,研究方面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因此,才心一橫的報名,想說或許蔡校長和他的團隊能給我不一樣的啟發。

 

 

避免散發菜鳥味,細節就要注意。

 

這次的場地安排我覺得很適合,之前上過綠角的課,也剛好在同一個講堂,適當的大小、良好的硬體設備,讓人第一印象就很好。

 

在課程內容安排方面,我覺得很切中主題。第一部分說明論文架構,雖然之前聽過不少類似的演講,但是透過陳一銘醫師生動的講解,有多一層認識,像是 introduction 該避免哪些錯誤,都非常實用。

 

吳爵宏醫師對於論文圖表細節的介紹,更是讓我收穫良多,這真的是之前都不知道的小細節,但是不注意一定會被 reviewer 認為是新手,文章也就不會被認真看待。

 

工作坊中的統計和實作,是我這次最期待的部分。老師的比喻很好,我們之前太過於著重車子機械引擎的原理,忽略到底怎麼開車。這也是我研究起步時,遇到最困難的部分,所以這堂課的內容對我而言,是最有收穫的。

 

 

進階挑戰:建立自己的研究品牌

 

下午的課堂,則是分享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究品牌。自己覺得相對其他課程而言,可能大家會覺得這堂課,比較沒那麼有興趣(還是只有我而已?),猜想大多數的人會來上課,是為了解決升等的問題,以功利的角度出發,小品文真的價值不大,對我而言,可能要到 original article 發表一定數量後,才有心力去發展小品文,建立自己的品牌。

 

論文投稿策略也很實用,陳一銘醫師從自己的科別出發,說明投稿期刊該如何選擇,其中特別點出除了重視 impact factor 外,還有許多期刊篩選的依據,真希望能有與我相同科別的前輩,能提點一下骨科的期刊選擇,應該會事半功倍。

 

下午蔡校長的時間規劃的分享,也是我很期待的內容之一,如何在忙碌的臨床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例如:小孩)中,擠出一點 paper 來,一直是我很想知道的。飛機起飛的理論很貼切,我想自己目前還在飛機的滑行階段,甚至還沒加速。要像蔡校長一樣全心全意工作,我想真的要和另一半有良好的溝通才行。

 

真心謝謝新思惟團隊的精心安排,讓我們補足了臨床和學術之間的 gap,也期望自己真的能和過去的校友一樣,運用所學讓學術起飛!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70826_第十七梯次課程紀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