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上完新思惟,可以省很多年被 reviewer 教育的時間。

 

作者:清泉醫院 神經內科 施懿恩 醫師

 

 

MEPA_20221218_0542

 

 

某天跟許晉譯醫師聊天,說我文章投出去不知道生死,然後聊著聊著就被他推到新思惟了,說上完可以少很多年被 reviewer 教育的時間。

 

這不是我第一次上新思惟了。新思惟課程一如以往,直接、清楚、快速上手。這堂課也不例外,我猜這樣下去,其它研究課程也會跑來上。

 

上課的族群都超年輕的,我大概是最老的了吧(也是,我這年班該來上的早就風聞而來,都有成就了。)

 

好久沒有看到實體的校長,少了柯南的眼鏡,變成年輕的柯南了。

 

 

課程鉅細靡遺地提供寫作技巧

 

陳一銘老師講 16 段標準體裁、每個段落的方向、章節的安排、內容及長度如何拿捏,都清楚明白、鉅細靡遺地提點我們寫作的技巧。

 

期刊論文其實很像八股文,每一個段落所需要填寫的內容不同,利用分割可以減少一次完成的痛苦。

 

後面快速講到投稿的準備工作,跟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不一樣的內行做法。這個我很有感覺,我常常看到文章 publish 出來的狀況跟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完全是兩回事,有的期刊還公開說 use footnote, don’t use endnote,但實際上 publish 出來的文章根本不是那個樣子。文章行高跟字型更是完全同意,這個標準才是好讀的文章。

 

 

手上非常不完美的資料,該怎麼處理?

 

個人對課程有點失望主要三點:

 

  1. 缺少處理龐雜資料的簡化方式及步驟,如果醫企室資料太多(一大堆 factors)以及許多 missing data 該怎麼整理、多次測量數字該怎麼整理、時間參數如何處理。
  2. 實務上,連個人手上 1000+ 多位的 Excel 資料光 Age 一欄都不是常態分布了,用常態分布的資料來講入門一來太過簡化,二來無助於手上非常不完美的資料,而指定論文也不是常態分布,而且缺乏對指定論文 16 段的分析,對於課程來說,就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3. 希望有類別參數及序位參數的相關檢定,以及 subgroup analysis 的作法,各種表格的注意事項。

 

時間如果許可,我希望課程能多講做研究會出現的 bug,例如:

 

  1. 如果結果不顯著,要怎麼評估可能還要加多少 sample 數,要怎麼用 subgroup 去看可能有顯著的 subgroup?
  2. 太多項目的話,一般建議找多少項目做為測定 factors?
  3. Outlier 要怎麼處理?
  4. Missing data 要刪還是留?
  5. 投稿要怎麼回 revision,第一次回 revision 就上手。
  6. 投稿過程常見誤區
  7. 同一集團如果退稿可以再投旗下期刊嗎?

 

因為新思惟是講實務的辦課邏輯,真的有常態分布的醫學論文的話,請拿來做為指定論文。(我覺得醫院收的資料超難常態分布)

 

 

讀研究所前,先來上新思惟感覺很踏實。

 

回家的統計作業做了 5 遍以上,還是會出錯,真的要練到骨子裡,還是需要時間。快要變成肌肉記憶的時候,也開始比較有自信了。雖然學校大門還沒踏進去,但提前接受預備訓練的感覺卻是很踏實、安心。

 

我知道無母數分析是另一堂課的重點,但我希望新思惟可以省下「常態分布」的理想分析,直視研究者手上常常見到的「非常不完美資料」分析資料。這樣才不會讓我們學完以後,不能使用在現有的資料。

 

最後如果要做一些小臨床試驗,有沒有比較理想的收資料種類個數,以及三位老師的經驗上需要注意的事項。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