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作從申論題變成填充題,提升寫作效率。

 

作者:匿名

 

 

MEPA_20221218_0558

 

 

認識的前輩,居然五年前就來過新思惟了。

 

課程當天為了上傳作業被迫 加入新思惟之友,發現有一些研究所前輩大概五年前就加入社團了,突然有個念頭,如果五年前就來上課會有什麼不同?

 

我想可能就會更清楚體認到,統計在整個醫學論文從前端規劃到分析產出的重要性,一開始就有個清楚的架構,少走一些冤枉路、也少跟一些明顯「此路不通」的案子耗時間,搞不好還可以阻止一些後來被放進倉庫的專案。

 

 

許多論文的寫作內容,我以為都是對的。

 

坦白說因為經手過的專案初步有點累積,燙手問題遇過的也是不少,難免有點老鳥的心態。

 

剛開始聽課的時候有種感覺是:講師投影片上寫的這個道理我好像早就知道了,像是「務實,別做白日夢」這不是出來社會走跳的基本嗎?(可能是我重點錯誤),能算是什麼武功秘笈?(花了幾萬塊怎麼能只是拍投影片記錄呢)

 

但如果專注實際範例、咀嚼講師口述內容的細節,原來講師的重點都在課堂中隨手拈來的經驗傳授。

 

像是:Medical burden 很容易抄,但如果不是要討論經濟學議題,就不需要特別著墨。講師不說,我還真以為疾病盛行率跟 medical burden 是寫 introduction 的起手式,因為領域裡面的文章很多都是這樣在寫。

 

 

零碎與片段的寫作,容易走到死胡同。

 

這個工作坊帶給我比較大的改變,就像是視力矯正之後看得更清晰。以前總是透過前輩零碎、片段式的分享,感應一個模糊的樣貌。事情好像是這樣發展的,大家好像都是這樣做的,中間有什麼條件也不十分了解,就往前進了。

 

就像大家都說期刊投稿就是寫完稿件以後找到相關領域期刊,分數排列由高到低這樣投下去。很多時候因為自身了解範圍的侷限,無從想像這個階段中,哪個環節會與下個階段相扣,所以常常也會有:「這麼重要的議題,我當初怎麼忽略了?」的懊悔感。

 

這些都需要在這條路上走過很多遍的前輩提點跟重點拆解,才知道明確的著力點和優先順序,因為每個概念跟方法,都有適用的情境和限制,缺乏真正理解就拿來套用,就容易走到死胡同。

 

 

課程對有無投稿經驗的人,都能有所獲得。

 

不過話說回來,概念上的收穫,跟實務中的挫折與碰撞經驗搭配服用,也沒什麼不好,有時候更容易產生共鳴與體認。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反而可以從講師的經驗傳授,進一步了解自己是否走在正確道路上,或是更細部分析自己卡關的問題點,我想這也是這個工作坊,對於不論是否有過投稿經驗的人,都能有所獲得的原因。

 

後續再看筆記的時候,只覺得啟動一個「可產出成果」的計劃比想像中複雜很多,從命題開始就是一連串思考力集中的挑戰,縱使學到了一些招式,實際操練上還是不容易,走過了才會是自己的,這是我對自己的勉勵。

 

結束課程後,家人問我花了那麼多錢,覺得自己學到什麼?腦中大概 loading 了 2 分鐘,我說教育團隊提供了一套技術,把論文寫作從申論題變成填充題(其實我只是在重複校長 opening 講的話)。

 

然後家人笑笑地說:「他怎麼說妳就怎麼聽(真是不友愛的家人)。

 

人生常常不就是那樣嗎?高深的道理聽起來都不怎麼樣,常常覺得很有道理,這個我也懂。講師說 reviewer 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文稿,集滿三點理由就可以退件,很符合人性、很合理,這個在認知裡面很容易形成神經連結。可是然後呢?

 

講師給的東西都是關乎一個論文的品質,告訴你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又應該在哪些點上努力,這東西才上得了檯面(我現在講的這個,也是有說跟沒說一樣了)。人的精力跟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更需要內行人的引導。

 

大家一起勉勵,能得到多少,修行在個人。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21218_第五十一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