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心智科的新方向:特殊族群的注意力不集中暨過動症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精神科 吳明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與吳明恭醫師團隊,對於利他能於中低智能過動症患者的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20160903_MEPA_0379_scirep_wumk_04

 

 

注意力不集中暨過動症的特殊族群

 

之前曾經在兒童心智科日間病房,照顧過注意力不集中暨過動症的小朋友,完全可以想像父母的辛苦。這些小朋友充滿著用不完的活力,與無止盡的好奇心,雖然經過我們的日間病房復健會有明顯的改善,但是這個過程很辛苦、很漫長,所以看到這些家屬,我們總是會抱持著無限的關心與敬意,也希望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好更周詳的醫療。

 

然而,目前許多的藥物臨床研究,針對這群「注意力不集中暨過動症」的小朋友進行收案的時候,常常會加上一項排除條款(exclusion criteria),也就是「只收案智能功能正常」的小朋友。

 

目前學術界主要的「注意力不集中暨過動症」治療藥物,都是建立在「智能功能正常」的小朋友上面,因此對於「智能功能不足」小朋友的藥物治療效果,我們就很難有足夠的醫學證據去佐證他們的療效與副作用。

 

這也造成臨床醫師在開藥時的困擾:其一,現在的藥物效果不好,究竟是因為這個藥物對這類的小朋友真的沒有效,還是說其實是因為劑量還不夠?其二,小朋友吃了這個藥物之後,在這麼低的劑量卻產生這樣的副作用,究竟是因為這個藥物本身就不適合用在這樣的小朋友身上,還是說劑量稍作調整之後,仍然可以使用?

 

要知道,針對上面兩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引導臨床醫師走向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與做法:停藥或是劑量調整。

 

 

目前證據不足,那就補足證據吧!

 

曾秉濤醫師和我已經合作多年了,曾醫師最常說的話就是:「目前臨床證據不夠?那就由我們來補足它吧!」

 

曾醫師使用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統合分析」,這個研究方法是「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金字塔最頂端的證據之一(另外一個是「系統性回顧研究」)。透過良好設計的統合分析所得之研究結果,就是實證醫學等級最高的研究證據,這也是統合分析時至今日越來越蓬勃發展的原因。

 

這篇文章中,我們特別針對「智能功能不足」的注意力不集中暨過動症小朋友去做研究,發現到傳統的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最常用的商品名就是所謂的利他能)藥物,對於這類小朋友和「智能功能正常」的小朋友一樣,都能提供顯著的治療效果,和安慰劑組(placebo)相比,p 值可達 < 0.001的程度。

 

而且隨著藥物劑量的增加,派醋甲酯的療效也會隨之增加,甚至若是以「實驗中輟率(dropout rate)」或是「因為副作用而提早結束研究率 (rate of discontinuing study due to adverse event)」,派醋甲酯和安慰劑組其實統計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在統計學上面,派醋甲酯和安慰劑在「實驗中輟率」或是「因為副作用而提早結束研究率」是一樣的。

 

因此,我們的實驗也帶給臨床醫師一些新的參考依據!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60903_第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