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都要付出相對代價,台幣可以解決的最容易。

 

作者:郭綜合醫院 婦產部 余沛修 醫師

 

 

01_innovarad_PHYu_MEPA_20210912_0553

 

 

有實作的課程,是我現階段的首選。

 

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後,知道要學習到一身可以行走江湖的功夫,必須要積極主動,跟著好老師,爭取每一次上刀的機會。住院醫師是一個有著濃厚學生角色的職業身份,所幸都遇到很好的老師願意教導以及給予機會,但將要逐漸從住院醫師的學習身份,轉換為獨當一面的時候,才發現除了老師們教的,要自己努力走出去,尋找學習的資源。

 

剛開始會積極參加各種學會舉辦的課程,多數是住院醫師免費或者一百塊左右的費用,也覺得有人幫我複習、教我 lecture 很棒。但漸漸卻發現,上完課一兩個月後,會停在「印象中有聽過」的階段。歸咎主因,應該是沒有將知識應用的機會(沒有自己的病人,空知道學理無法應用,只能拿來跟學弟妹們說嘴。)所以漸漸的開始將注意力,放在有實作機會的課程。

 

 

圖表製作,是一個從來沒被教導過的技能。

 

在這個時代,論文壓力應該是每位住院醫師都會面對到,根據自己的生涯規畫,可以選擇逃避或者積極面對,雖然我選擇面對,但卻有點消極(初稿拖著拖著,一篇一篇慢慢寫,想到寫一下,被老師追問時再寫多一點),終於在歷經漫長的寫作過程後,有一篇發表。也因為這篇文章,從而知道除了閱讀文獻、內容撰寫外,還要花很多時間在排版、表格編輯、數據分析以及呈現。

 

讀書寫心得,相信是每個人都擅長的,看了些文獻天馬行空做一些分析,與師長討論過後大概也沒問題,甚至師長會直接更改,給你需要讀的文獻。然而我發現,作圖以及數據呈現反而沒什麼被指導。除了模仿相似文章之外,剩下的就只有自己慢慢嘗試,總覺得這樣的做法很不踏實。

 

新思惟課程常常出現在學長姐的臉書貼文以及臉書廣告中。跟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是被課程收費嚇到。但年紀漸長後,我也開始了解,褪下學生身份,所有的學習都要付出相對代價,如果台幣就可以解決的,那實在是太容易了。

 

 

有資料卻無法下手,是時候該找新思惟。

 

約莫半年前,手上得到一份新的 raw data 需要分析以及報告。姑且不論整理 data 的煩悶、燒腦,得到想要數據後,卻不知道要怎樣呈現,對於統計分析更是無從下手。

 

想要上有實作課程的課、想要學習統計以及圖表呈現、願意付出對普世價值來說嚇人的學費、手上有需要分析的 raw data,現在的我真的是萬事具備了。這一次《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廣告,終於吸引到我的注意,毫不猶豫的直接報名參加。

 

 

困擾多年的論文寫法,半天課程立刻有解。

 

上半場的課程教導我們論文寫作本身需要用到的技巧,包含段落分配,編輯文稿,統計方法選擇,都很受用,可以根據講師檢視自己的寫作過程,最有共鳴感的,應屬於陳一銘醫師的「論文每段怎麼寫,新手上路最佳解。」。

 

在講師上課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立即回想自己寫作時跟講師所講解的,差異在哪裡,最有印象的當屬於 introduction。以前寫論文,都需要從暴龍前肢的故事開始寫,雖然一直都覺這樣很沒意義,但是看到大家都這樣寫,不得不跟著。然後我們只看到別人寫到過去,卻無法拿捏到底要寫多少以及需要寫哪些過去,這次的課程給我很好的解答以及原則。

 

 

實作 + 回饋,順利找出自己的盲點。

 

中午搭配用餐的實作課程,當然是課程一大賣點,的確跟著指示,搭配整理好的常用統計方法,一步一步做,就能做出不錯的圖表。但是更令我覺得可貴的是,有問題,隨時都有助教可以幫忙,即使沒問問題,助教也都會很熱心來協助我們找出盲點。完成的圖表,上傳後,並不是交差了事,最後,還有校長的評論回饋,這部分更是重要的核心所在,不只可以欣賞優秀的作品,也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盲點。

 

小時候覺得大師評論,經常不知道在講什麼,也會抱持懷疑。但是越大越知道,大師的經驗分享以及評論,才是演講中最寶貴的內容。一來,沒有這個機會不一定聽得到,二來,非親非故,也不一定願意分享。不論是否幹話,其實都很值得認真聽。而下午課程較為輕鬆,主要端正大家視聽,給大家概念,但是依然是講者用自己經驗教導座下茫茫眾生,期許大家成功起飛。

 

回到家之後,老婆問我覺得課程如何,我毫不猶豫的回答「非常值得」。如果只需要一個週末白天,可以學到「平時得一直翻書或者找統計老師才能做的統計分析、圖表修修改改如何呈現才會漂亮以及不惹怒審稿者、少有老師願意花個三十分鐘來跟我講投稿選擇期刊的原則以及方法、怎麼將稿件修改的令讀者覺得舒適、大師給你課後作業的專屬評論」,這個課程簡直太超值了。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10912_第四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