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到底要怎麼實際運用?來新思惟一天就上手。

 

作者:奇美醫院 婦產部 關哲彥 醫師

 

 

MEPA_20230514_1041

 

 

醫學論文寫作,對於一個臨床工作者而言,真的是一大考驗。打從進醫院實習的那一刻開始,我們每天、每月、每年必須要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期刊報告,因此,閱讀期刊或許對於我而言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了,相信對於其他人應該也是如此。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從見習醫師升到了實習醫師,又從實習醫師升到了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師,最後,進入到婦產科開始住院醫師生涯。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514_第五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 統計到底要怎麼實際運用?來新思惟一天就上手。 已關閉迴響。

真的很棒,完全不後悔,推薦學弟妹也要來上課。

 

作者:台南奇美醫院 復健部 林信德 醫師

 

 

MEPA_20230514_1258

 

 

自己是不是落後別人太多?

 

現在的身分是住院醫師,感覺研究是一個很厲害的技能,有發表的人是很厲害的存在,沒有發表過的人其實是佔了絕大多數,但是我 delay 了好幾年,因此同屆的都是差了幾屆的學弟妹,漸漸地越來越覺得好像學弟妹們幾乎都有研究的能力。

 

不僅是學校有在重視這方面的教學,而且也都很積極的去找老師學習,不免讓我也覺得緊張,覺得落後別人,競爭力相對差了很多。

 

雖然在住院醫師期間有機會可以跟著老師一起寫論文,有資料也有大致上的方向,但是實際上自己要開始寫的時候卻嚴重卡關,光是從一開始的文獻搜尋就遇到了極大的障礙,到底要找怎麼樣的文章?部分相關嗎?還是有大量相關的?只有部分相關的話我要怎麼和我的文章做連結,大量相關的話我的文章豈不就是沒什麼價值了?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514_第五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 真的很棒,完全不後悔,推薦學弟妹也要來上課。 已關閉迴響。

課程安排非常緊湊扎實,每堂課都非常精彩!

 

作者:科內師長沒有寫作經驗的小小住院醫師

 

 

MEPA_20230514_0573

 

 

初次報名新思惟的課程,先前即看過許多人的分享,有許多正面評價,唯價格較高,一直沒有機會參與。目前是 junior R,因為院內升主治醫師的規範改變, 需要 original article 才能升等,因此才下定決心報名課程,期待能有所產出。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514_第五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課程安排非常緊湊扎實,每堂課都非常精彩! 已關閉迴響。

終於了解如何有效率地完成一篇論文

 

作者:永康奇美 骨科部 陳冠廷 醫師

 

 

MEPA_20230514_0929

 

 

在上課之前,我已經有發表論文的經驗,但總是覺得沒有辦法「很有系統地」把整篇著作完成。最常遇到的問題是,introduction 要怎麼寫才能緊扣主題?Discussion 又該討論哪些內容?如何選擇適合的期刊投稿?令人相當滿意的是,以上的問題都在《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這堂課中找到了解答。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514_第五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 終於了解如何有效率地完成一篇論文 已關閉迴響。

2023 / 5 / 14(日)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PA_20230514_0594

 

 

在研究的道路上,論文常常讓人感到困惑和挫折。《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生,我們針對初學者的困境,量身打造出系統性教學;只要用短短一天的時間,就能夠學會基礎的論文寫作、統計製圖、投稿期刊、申請研究計畫,徹底搞懂「做研究」是怎麼一回事,日後不再靠感覺寫論文,只要懂方法就能從容應對。

 

提供一個『有系統、富有邏輯』性的論文寫作方法,相當感謝!

 

很推薦研究新手來參加課程,對研究及論文撰寫很有架構及豐富資源可諮詢,手把手帶領使用軟體。

 

新思惟講師們在課堂上分享過來人的實戰經驗,協助學員們避開初學者常犯的錯誤,減少摸索試誤的時間,並從 reviewer 的角度切入,讓各位了解學術界的審閱機制,以及如何讓自己的論文擺脫「菜鳥味」,進而提高被接受的機率。除了指導寫作、投稿外,互動實作 2.5 小時的學習,同學們都能在自己的電腦上親手做出投稿等級的圖表,確實掌握製圖的關鍵要素,順利跨過統計的高牆!

 

做研究無法抄近路,但可以快速入門,這門課很豐富也講解很多初學者會遇到的問題,收穫滿滿!

 

謝謝新思惟團隊帶來醫學論文與寫作流程的整體概念及詳細的製圖實地指導。

 

這門課與時俱進加入「AI 工具」,講師將分享第一手的實用經驗,告訴你如何正確運用它的文字生成、即時性和翻譯功能才不會適得其反,以及怎麼有效整合進自己的研究流程。無論您是剛起步的研究新手,還是有經驗的資深研究者,都能在繁忙職涯中加快論文產出的速度!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514_第五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2023 / 5 / 14(日)課程照片記錄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朱為民醫師團隊,關於台灣多重慢性病與老人憂鬱症之社交參與研究,獲 BMC Geriatrics 刊登!

 

 

01_BMCG_ChuWM_15

 

 

文章介紹

 

朱醫師團隊想要探討臺灣老人的多重慢性病模式對憂鬱症的影響,以及社交參與和以上二者的關係。研究採用長期研究資料 TLSA (Taiw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eing),選取 1975 名 50 歲以上的老年人,於 1996 年進行多重慢性病模式測試,並在 2011 年進行 CES-D 憂鬱症狀評估,研究使用潛在類別分析法以決定參與者的多重慢性病模式,並使用多變量邏輯迴歸分析多重慢性病模式和憂鬱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2.1 歲,從潛在類別分析中發現四種多重慢性病模式,分別為:心血管代謝症群(n=93)、關節炎白內障群(n=105)、多重慢性病群(n=128),以及相對健康群體(n=1649)。

 

多變量分析後發現,與相對健康群相比,多重慢性病群(OR:1.62;95%CI:1.02-2.58)的參與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更高。另外,當社交參與缺乏時,關節炎白內障群(OR:2.22;95%CI:1.03-4.78)與多重慢性病群(OR:2.21;95%CI:1.14-4.30)的參與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顯著增加。

 

綜上所述,朱醫師團隊的研究顯示,臺灣老人之多重慢性病模式與晚年憂鬱症的發生有關,而社交參與對老年人的健康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恭喜朱醫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60228_第十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 [快訊] 朱為民醫師團隊,關於台灣多重慢性病與老人憂鬱症之社交參與研究,獲 BMC Geriatrics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