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從零開始寫一篇 original?對於有興趣的題目,如何構築系統性的流程,能夠分階段逐步完成乃至發表?

 

 

Q18_

 

 

答:(蔡依橙)

 

 

從 0 到 1 的流程與重點

 

除了上課時,我們會分享各種「讓各位學術起飛更容易」的技術外,你這個問題有兩個最困難的步驟:一個是「把臨床問題變成可行的研究」,另一個是「把研究寫成文章並發表」。前者難在要「可行」,後者難在「讓期刊接受」。以下分述流程重點。

 

 

要讓臨床研究「可行」,最重要的是閱讀文獻!

 

閱讀文獻是最重要的步驟,萬一搜尋不夠徹底,你想到的,是別人已經做過的,後續就會浪費很多時間。更糟的是,想出來的研究根本不可行,或根本無法回答你本來的臨床問題。這些都會讓文章流浪很久、不被接受。

 

我的做法是,用一個晚上仔細搜尋,並印出所有我認為需要讀的論文,利用「無聊的 meeting」閱讀。放心,在醫院工作,絕對不缺無聊的 meeting。你懂的。

 

很重要的關鍵是,不要認為 PubMed 直接可以搜尋到全部,因為關鍵字往往會有很多版本,如:MDCT / MSCT / multi-detector CT / multi-detector row CT / multi-slice CT / multi-section CT,這些竟然都講同樣的事情,而我們總是可能漏掉其中一個。

 

在 PubMed 初步搜尋後,利用已經找到的論文中,最後的 reference 去看有無漏網之魚,是很實用且重要的技巧。把所有的文章看完,了解人家怎麼設計實驗,思考自己擁有的資源跟時間,才能找到對的研究設計與做法。

 

初學者往往會「想當然耳」的設計出一些自己認為「這樣就很棒」的研究,但常見的錯誤是「研究根本沒辦法回答一開始的問題」,以及「你想出來的研究,手上根本沒有資源可以執行」。

 

有些人會想:這種病人,我收 100 個應該沒問題,然後事前事後各做一次 MRI,就能發表。問題是,一次 MRI 將近一萬元,總共兩百多萬,誰的研究計畫要付這個錢呢?用健保來做,那 indication 怎麼寫?萬一被發現爆大量時,全數核刪,誰要負責?另外,放射科你找誰合作,誰幫你判讀,誰幫你量測研究需要的東西,「並確定這樣量會被國際學界接受」?

 

初學者常認為,這不是開了單就好嗎?不,只開單,這 200 份 MRI 的施作條件將各有不同,最後會什麼都沒辦法寫。所以,藉由文獻閱讀,思考所有可用的資源,並想好每個環節怎麼處理,是很重要的!

 

 

執行面確認與各種細節,仍有變數。

 

Idea 出現,只是起頭,後續仍有許多變數。這時候想規劃進度,其實不是很容易。

 

以我來說,解決全身顯影劑注射問題的 contrast-covering time 概念,有了初步想法後,清晨五點就跑到醫院的工作站,用過去的影像,抽個數十例來看,確認自己想法到底對不對(因為七點半就要晨會,之後時間就不是自己的,只好這麼早去看)。

 

然後開始制訂 protocol 跟規劃研究、送 IRB、通過、執行、收集資料、初步計算是否有意義,畫好圖表,全力寫作。

 

 

qa_18_contrast-covering time

 

 

這裡頭,有很多是你自己可以掌控的,但 IRB 與通過要看委員開會進度,收案速度要靠天意,一開始要想規劃好「進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初學者要用無與倫比的毅力去推進研究,第一次不可能順利,但第二次就會比較好,第三次之後,所有可以事先避開的「微政治」問題以及可能出包的細節,都知道怎麼處理,事情將順利許多。

 

 

寫作與圖表上課會教

 

上課當天,你會學到寫作的整體架構,以及如何製圖,這部分可以讓你的寫作能力開始往「SCI 能接受」邁進。許多初學者的問題都會在課堂中說明。

 

建議研究做好之後,先把數據跑一跑,做幾張圖,看能不能說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可以的話,再動手把文章寫完。數據不 okay,需要補資料或用新的角度切入,都還來得及。如果你一下子就去寫文章內文,一旦換了分析方向,就全部白寫了。

 

一般來說,數據稍微跑一下,資料都出來,確定可以寫文章後,有經驗的研究者,大概花一個週末(週六、週日 8a-8p,共 24 小時),就能把文章全部寫成。初學者會慢一點,但漸漸會往這個速度邁進,放心!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學員提問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