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好,團隊預計做一個稍大型的研究約 60 人,我們想把初步的 11 人先做發表,之後的主論文就能引用這篇。不過目前的 11 人小規模結果,投稿一直不順利,該怎麼辦?
答:(蔡依橙)這是典型的 preliminary study 作法。如果想要順利的話,要考量以下幾點。
一般來說,審閱者一定會質疑,為什麼你個案數這麼少就跑來發表,畢竟 11 個案例,即使 p 值有意義,power 一定不太理想。
所以,通常 preliminary study 會被接受,有幾個重要關鍵:
問:校長好,團隊預計做一個稍大型的研究約 60 人,我們想把初步的 11 人先做發表,之後的主論文就能引用這篇。不過目前的 11 人小規模結果,投稿一直不順利,該怎麼辦?
答:(蔡依橙)這是典型的 preliminary study 作法。如果想要順利的話,要考量以下幾點。
一般來說,審閱者一定會質疑,為什麼你個案數這麼少就跑來發表,畢竟 11 個案例,即使 p 值有意義,power 一定不太理想。
所以,通常 preliminary study 會被接受,有幾個重要關鍵:
答:(蔡依橙)
最近這幾個月的 Office Hour,有五位 PGY 很常來。
他們從上完課,有了概念並操作第一次後,認真的照我們的建議去做,然後找題目。
遇到困難就來問,所問的問題,從「令人有點擔心」到「其實同學雖然沒信心,但其實自己的直覺都是對的」,也就是真的從零基礎,逐漸走到懂得學術圈語言跟文化的狀況。
其中三位已經完成論文投出,另外兩位也快了。
所完成的,有傳統統合分析,也有網絡統合分析。
跟我們設定課程時規劃的一樣,這兩個課程都很適合初學者。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探討一種新的糖尿病藥物 tirzepatide(俗稱「瘦瘦筆」),是否能幫助減輕心房顫動患者的症狀負擔。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會讓心臟跳動不規律,增加中風和心衰竭的風險。
研究團隊利用 TriNetX 資料庫,回顧分析了 2022 年 1 月到 2025 年 2 月間,同時患有心房顫動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資料。經過配對分析後,總共納入了 11194 名患者進行研究。
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觀察患者是否需要接受電擊整流、靜脈注射抗心律不整藥物,或是心房顫動燒灼手術等治療。這些都是心房顫動症狀嚴重時才需要的積極治療方式。此外,研究也觀察了心衰竭、缺血性中風,以及整體死亡率等次要指標。
結果發現,使用 tirzepatide 的患者相較於沒有使用的患者,需要接受積極治療的風險顯著降低了 35%。不只是主要指標,包括電擊整流、靜脈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心房顫動燒灼術、心衰竭、缺血性中風,以及整體死亡率等各項次要指標都有明顯改善。
更重要的是,這些正面效果在不同類型的心房顫動患者、合併有冠心病、慢性腎病、心衰竭,或肥胖的患者身上都能看到一致的結果,顯示 tirzepatide 的保護效果相當穩定。
Tirzepatide 是一種雙重受體促效劑,能同時作用於 GLP-1 和 GIP 受體,過去已知對新陳代謝和心血管疾病有益處。這項研究首次發現它可能對心房顫動也有保護作用,讓同時患有糖尿病和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患者獲得額外的治療益處。
研究結論認為,tirzepatide 與心房顫動症狀負擔的顯著減輕有關,為這類高風險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不過,研究團隊也建議需要進一步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來確認這些發現。
恭喜吳營養師與林醫師!
為什麼一定要學統計才能寫論文?來看看講師的觀點。
郭孟璇藥師團隊想要探討風濕免疫科病人使用 TNF-α 抑制劑時,B 型肝炎病毒重新活化的風險問題。許多風濕病患者需要使用這類免疫抑制藥物來控制病情,但同時也可能面臨 B 肝病毒重新活化的風險。
研究背景顯示,帶有 B 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HBsAg+)或核心抗體陽性(HBcAb+)的風濕病患者,在接受 TNF-α 抑制劑治療時,確實存在 B 肝病毒重新活化的危險。雖然臨床指引建議根據藥物強度來評估風險等級,但不同強度的 TNF-α 抑制劑對這個風險的實際影響仍不夠清楚。
研究團隊從 2008 年 1 月到 2023 年 6 月期間,追蹤了 711 位開始使用 TNF-α 抑制劑的風濕病患者。這些病人分為三組:39 位 HBsAg+ 且有使用抗病毒藥物預防的患者、72 位 HBsAg+ 但沒有抗病毒預防的患者,以及 600 位 HBsAg- 但 HBcAb+ 且沒有預防性治療的患者。
經過總計 2526 人年的追蹤觀察,研究發現 HBsAg+ 且未使用抗病毒預防的患者,B 肝重新活化率最高,達到每 1000 人年 104.1 例。相較之下,HBsAg- 但 HBcAb+ 的患者為每 1000 人年 12.9 例,而 HBsAg+ 且有抗病毒預防的患者則是每 1000 人年 12.6 例。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對於 HBsAg+ 且未使用抗病毒預防的患者來說,使用高效價的 TNF-α 抑制劑會顯著增加 B 肝重新活化的風險,風險比值達到 3.24 倍。其中,adalimumab 相較於 etanercept 有較高的重新活化風險(風險比值 3.23 倍),golimumab 的風險也不低(風險比值 3.27 倍)。
然而,對於 HBsAg- 但 HBcAb+ 的患者,TNF-α 抑制劑的強度並不會顯著影響 B 肝重新活化風險。在這群病人中,65 歲以上的年齡反而是唯一重要的危險因子,風險比值為 3.37 倍。
研究結論指出,高效價 TNF-α 抑制劑會顯著增加 HBsAg+ 患者的 B 肝重新活化風險,但對於 HBsAg- 且 HBcAb+ 的患者,無論使用哪種抑制劑,重新活化風險都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這項發現對於臨床醫師在選擇適當的 TNF-α 抑制劑,以及決定是否需要抗病毒預防治療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恭喜郭藥師!
喜歡的主題、累積多年的資源,沒辦法登上 Q1 期刊,升等路上相對弱勢,怎麼辦?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陳一銘醫師 / 吳爵宏醫師 / 蔡依橙醫師
2025 年 8 月 10 日(日)9:00a – 4:40p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 沒有論文,升等無門?寫了論文,卻遲遲投不出去?
從醫學生、住院醫師到主治、考取專科、準備研究所,論文發表早已不是選修,而是實實在在的需求。但很多人做到一半就卡住:資料有了、方向也想好了,卻寫不出來、投不出去、修不回來。
這個時代,AI 已經會寫摘要、幫你做英修了,但為什麼你的論文還是寫不順?關鍵是,AI 不會幫你思考,你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價值。
🤖 寫論文,不是靠靈感,而是靠架構與策略!在這堂課中,我們從學術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事出發:
📌 投期刊太難選?選錯延誤升等、畢業、投稿機會!
一篇論文寫完只是開始,期刊怎麼選、怎麼投,決定你能不能如期升等或畢業。你是不是有這些疑問:
講師將用自身經驗與大量案例教你:如何根據主題、時程、資源做出最適合的投稿策略,不再踩雷、不再浪費時間,讓你的研究成果在對的地方被看見!
🧑🤝🧑 指導老師超忙?找合作夥伴總卡關?別讓好題目半途而廢!
或許,你並不是一個人努力,可能需要找老師,可能是自己擁有一個研究團隊,這時候,指導老師很重要、合作團隊更是關鍵。但你是否也遇過這些窘境:
這堂課不只教你寫論文、跑統計,更會講解常見的學術合作問題與角色分工技巧,幫你有效協調、精準溝通,讓合作更為順暢。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已經協助超過 2000 位來自各科別的學員,包括主治醫師、研究生、護理師、藥師、營養師等,成功完成第一篇、甚至後續的多篇論文發表。論文發表數已突破 6000 篇!
無論你是醫學生、醫師、教授,還是非醫療背景的專業人士,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研究成果盡快發表,快速通過升等、考試、投稿,這堂課會是你最值得信賴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