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問:我在一家地區醫院工作,因為不是醫學中心,又有固定合作的後送機制,所以重大疾病和急重症,幾乎都會送往更遠的醫學中心去治療,很多有點特別的疾病,最後開刀的紀錄或者重要的檢查結果,都不在我們醫院。這樣我要怎麼找到主題來寫論文?
答:(蔡依橙)
同學這個問題,其實我很常被問到,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在醫學中心工作,而醫學中心在民眾心目中也有分等級,真正什麼疑難雜症都會留下來的,只有少數幾家。
這問題我分成兩個部分回答,就是你自己想寫的是「臨床論文」還是「統合分析」?
過往治療橈骨遠端骨折,通常以石膏固定,變形機率較高。雖然現在手術固定技術已有顯著進步,仍然有部分患者因骨折錯位而出現畸形癒合的情況。統計數據顯示,採用傳統石膏固定的患者中,約 24% 出現變形;即使採用手術治療,仍有 11% 的患者面臨類似問題。
臨床研究發現,橈骨遠端骨折的畸形癒合可能導致一系列併發症,包括慢性疼痛、握力減退以及日常活動受限等,因此極需更有效的治療方式。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特別是 3D 列印和精準手術的發展,全球醫學界已開始採用更精密的治療方案,提升手術效果並加速患者康復。
楊鎮源醫師團隊在進行文獻回顧時,從 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 等資料庫,收集大量關於橈骨遠端畸形癒合的研究與治療策略。基於這些文獻,團隊提出兩種主要的處理方法:一是針對手腕骨頭變形的「關節外手術」,透過鬆解組織和骨移植來矯正;二是針對關節內部變形的「關節內手術」,結合關節鏡和 3D 列印輔助技術來精確切割和復位骨頭。
研究結果顯示,及早進行這類手術,不僅能有效改善手部功能、緩解疼痛,且藉助 3D 列印技術能讓手術更精準、患者恢復更快,顯示出這些技術在未來的潛力。
這篇研究提供一套科學的治療指引,協助臨床醫師根據個案狀況選擇最適切的矯正方案。研究還特別強調了 3D 列印的輔助,對提升手術精確度的重要性,未來可能成為骨科手術的新趨勢。透過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可望縮短病患的康復時程,進而減輕整體醫療負擔。
恭喜楊醫師!
在投稿論文時,你是否曾猶豫該用自己的排版,還是遵循期刊的格式建議?這個問題對投稿成功與否是否真的重要?當稿件進入投稿系統後,雜誌社將如何檢查你的格式?如果格式不符,他們會拒絕你的投稿嗎?聽聽吳爵宏醫師的經驗分享與實用建議。
張醫師團隊的研究主要為探討大腸直腸癌患者術後復發的時間點與風險因素,並希望找出如何降低早期復發機率。
大腸直腸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過去已有許多方法被用來減少復發風險,然而在台灣,關於直腸癌術後早期復發的研究仍然較少。早期復發通常代表較差的預後,因此研究特別分析了早期復發的時機與相關風險因素。
團隊分析了 2011 年 3 月至 2021 年 1 月間,在其醫院所接受根除性手術的直腸癌患者數據。除了收集患者的初次診斷資料、手術前後的數據以及首次復發的情形,並將復發時間區分為「早期復發」和「晚期復發」。
透過分析數據發現,復發的最佳切割時間點為 8 個月,也就是說,術後 8 個月內復發的屬於早期復發,而 8 個月以後復發的則被歸類為晚期復發。
研究所納入的 131 位患者裡,其中 55 位(41.9%)屬於早期復發,另外 76 位(58.1%)屬於晚期復發。兩組患者在復發後的生存期有顯著差異,早期復發的患者平均生存期為 1.4 個月,而晚期復發患者則為 2.9 個月,顯示早期復發的預後較差。然而,復發時間長短與復發後生存期之間並無顯著關聯(R² = 0.04)。
進一步的分析結果顯示,高齡(70 歲以上)、術前接受放化療、手術中造口(如人工肛門)的創建,以及住院天數超過 9 天,都會增加早期復發的風險。因此,研究建議對術後 8 個月內的高風險患者進行密切的追蹤,以便及早發現復發情形並提供適當的處理。
恭喜張醫師!
關於回溯性觀察研究,你可能也會知道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以及講師對此回覆:「寫了一篇回溯性觀察研究,審閱者要求放上樣本數與 power 值的計算,可以不理他嗎?」
陳鋭溢醫師團隊發現不同類型需要開始洗腎的病人,他們的存活率和後續能否擺脫洗腎的機會都不太一樣。為了更了解這個現象,研究團隊使用了一種叫做「集群分析」的方法,希望能找出不同病人群組的特徵,並預測他們的洗腎預後。
研究對象是 946 位平均年齡 63 歲的病人,其中男性佔了 68.6%(649 人)。這些病人雖然每天尿量都還有 400 毫升以上,腎功能指數(eGFR)也都還維持在 15 以上,但因為身體整體的需求和負荷不平衡,所以需要進行急性腎臟替代療法(也就是洗腎)。
研究團隊運用了一種叫做「集群分析」的方法,觀察了 33 項臨床指標,特別注意「尿素與肌酸酐比值」(UCR)這個新發現的重要指標。追蹤半年後的結果顯示,有 53.8%(509 人)的病人過世,但也有 38.5%(364 人)的病人成功脫離洗腎。
研究臨床表現型把病人分成三組,其中第 2 組的預後最好,存活率達到 60.23%(相較於第 1 組的 53.18% 和第 3 組的 45.85%),而且有 45.24% 的病人後來不需要繼續洗腎(第 1 組是 38.44%,第 3 組是 31.62%)。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 UCR 這個指標很重要:UCR 高的病人,死亡率較高(59.16% vs 47.75%),而且比較難脫離洗腎(33.27% vs 45.72%)。
研究結果表示,當重症病人因為身體整體負荷失衡需要急性洗腎時,超過一半的病人可能撐不過去,但仍有將近四成的病人可能恢復到不需要洗腎的程度。而且透過觀察 UCR 指標,醫師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病人的預後,及早做好準備。
恭喜陳醫師!
不同的兩組人在相同的時間範圍做比較,要用 independent t test,還是 paired t test?先思考一下,再來看看講師的解答喔!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越來越多 80 歲以上的長者需要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這項研究追蹤分析了從 2015 年 1 月到 2022 年 12 月之間,在某醫學中心接受甲狀腺手術的 80 歲以上病人。
研究中總共有 17 位病人,其中女性佔大多數(82.4%),平均年齡是 85.6 歲。這些長者中有 14 位(82.4%)是因為甲狀腺腫大壓迫到周圍組織,造成不適才來就醫。
從手術切片報告來看,17 位病人中有 12 位(70.6%)是良性腫瘤,5 位(29.4%)是惡性腫瘤。良性組別的手術時間明顯比較短,平均只需要 164.3 分鐘,而惡性組別則需要 231 分鐘。
這些高齡長者在手術後都沒有發生嚴重的併發症。研究團隊追蹤這些病人的時間從 2 個月到 91 個月不等,中位數是 28 個月。到研究結束時,17 位病人中有 13 位(76.5%)仍然健在。
研究結果表示,只要經過謹慎評估,80 歲以上的長者還是可以安全地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手術不只能治療癌症,還能改善因為甲狀腺腫大造成的壓迫不適,讓長者的生活品質變得更好。
恭喜陳醫師!
有很多文獻可以引用,你都是怎麼選的呢?來看看講師的建議跟你的做法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