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醫師的第三篇,挑戰登上高分期刊!

 

作者:林口長庚 整形外科 彭麒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彭麒醫師與其參與團隊,關於 Stack 與 Te 技術在血管化趾近指間關節移植中心滑動重建的比較研究,獲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刊登!

 

 

MEPA_20200726_0313

 

 

回想第一次在網站上,按下新思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報名鍵時,對我而言是一場未知的學習挑戰之旅。課程之後,在這段時間內,已發表了三篇論文,其中第三篇更是刊登在整形重建外科代表性期刊上。這次的學習經歷不僅提供寶貴的學術資源,更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習的得與失,是一段充實而難忘的心路歷程。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00726_第三十二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住院醫師的第三篇,挑戰登上高分期刊!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研究長期血液透析患者中鎂、鉀離子乘積與死亡率的相關性,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01_SR_ChenJY_08

 

 

文章介紹

 

腎臟病患中,血清鎂離子與鉀離子的濃度不平衡在患者中很常見,但同時出現的低鉀血症和低鎂血症的臨床意義尚未完全了解。陳鋭溢醫師團隊想針對這個議題進行深入研究。

 

陳醫師團隊追蹤 444 名透析病患兩年,根據病患血清鎂離子與鉀離子濃度乘積,由最低至最高,共分為 5 個組別。

 

結果發現,第一組病患共存疾病較多,營養和發炎指標也較差,兩年後死亡風險最高。相反的,鎂鉀乘積較高的第四組和第五組病患,營養指標較佳,發炎指標較低。研究顯示鎂鉀乘積愈高,代表病患營養狀態較好、發炎指標較低、死亡風險也較低。

 

研究團隊推測,鎂鉀乘積低代表營養不良和發炎狀態較嚴重,因此死亡風險增加。鎂離子與鉀離子濃度常存有正相關,鎂離子低的病患,鉀離子也傾向偏低,反之亦然。

 

陳醫師團隊研究證實,鎂鉀乘積可以作為評估透析病患長期預後的生物標誌。建議醫護人員,可以多留意鎂離子與鉀離子濃度,維持兩者在正常範圍,有助提升透析病患的存活率。

 

 

恭喜陳醫師!

 

長輩交辦的題目已被做過,資料也不新,新手寫作論文時,如何快速找出關鍵文獻?一起來看,如何用課程教學的寫作架構,讓文章能有機會被刊出?

 

 

 


 

 

論文寫作

 

 

期刊介紹

 

Scientific Reports 是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於 2011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 期刊,2022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4.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分類中為 Q2(22/73) 期刊。

 

 

陳鋭溢醫師與新思惟

 

 

 

論文寫作

 

 

發表於 20180505_第二十一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研究長期血液透析患者中鎂、鉀離子乘積與死亡率的相關性,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郭孟璇藥師團隊,關於 DMARDs 治療 HBsAg 陰性、但 HBcAb 陽性的患者,造成 B 肝再活化之研究,獲 Liver International 刊登!

 

 

01_LI_KuoMH_04

 

 

文章介紹

 

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通常有顯著成效;不過,RA 患者中約有 2.8% 的人帶有 B 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而亞洲地區有 25% 至 50% 的患者是 HBsAg 陰性、但 B 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HBcAb)陽性,這部分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時,可能面臨 B 型肝炎病毒(HBV)再活化的風險。

 

為了深入瞭解這個潛在風險以及改善治療方針,郭孟璇藥師團隊觀察 1068 名 RA 患者長達 16 年的治療情況,並關注這當中 416 名 HBsAg−/HBcAb+ 的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期間,416 名患者中有 27 人(6.5%)出現 HBV 再活化。這表示接受治療的 5 年內,有 3.5% 的患者可能面臨這樣的風險;治療 10 年,風險上升為 6.1%;治療 17 年,上升到 24.2%。此外,使用不同種類的治療藥物也會有所影響,其中以 rituximab 的風險最高,abatacept 次之。

 

這篇長達 16 年的觀察研究,確實發現部分患者在治療期間產生病毒再活化,尤其是使用特定藥物時風險更高,對於臨床醫師具有參考價值,日後能更精準評估風險,制定安全的治療計畫,以確保患者獲得有效的治療。

 

 

恭喜郭藥師!

 

在學術這條路上,從論文經驗為零,到現在比較有把握,有哪些關鍵歷程?來聽聽陳一銘醫師的建議,教你如何準備自己的能力,找對好老師獲得指導。

 

 

 

 

論文寫作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81013第二十三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郭孟璇藥師團隊,關於 DMARDs 治療 HBsAg 陰性、但 HBcAb 陽性的患者,造成 B 肝再活化之研究,獲 Liver International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魏晉弘醫師團隊,關於腹腔鏡縫合分段式訓練計畫之學習評估,獲 Heliyon 刊登!

 

 

01_heliyon_WeiCH_09

 

 

文章介紹

 

魏晉弘醫師團隊設計了一個分段訓練計畫,將腹腔鏡縫合分解為不同步驟,並研究其學習成效。

 

參與者來自醫學生和外科訓練醫師。學生接受了兩次 2 小時的分段式訓練課程,並在每個課程後進行了共兩次測試;訓練醫師參加了一次分段式訓練,並在課程前與課程後進行了共兩次測試。外科主治醫師則作為對照組參與了測試。利用腹腔鏡縫合能力評估工具(LS-CAT)和縫合時間來評估學習成果。

 

共有 10 名學生、8 名訓練醫師和 6 名外科主治醫師參與。結果顯示,在第 1 次和第 2 次測試之間,縫合時間和 LS-CAT 分數顯著改善。在兩次測試中,學生和訓練醫師的縫合時間和 LS-CAT 分數相似。在第 1 次測試中,外科主治醫師的縫合時間和 LS-CAT 分數顯著優於學生和訓練醫師;在第 2 次測試中,學生和訓練醫師的 LS-CAT 分數與外科醫生控制組相似。

 

研究結論顯示,分段式計畫有效提升醫學生和外科訓練醫師的腹腔鏡縫合技能。在醫學生中,連續兩次的分段式訓練,使其技能有追趕上來的趨勢,表示學生在分段式訓練後的表現,逐漸接近外科主治醫師的水準。

 

能優化交辦的教學任務,並一邊收集資訊,確認課程設計所發揮的效果,並發表在國際期刊,是很棒的事。一次做出教學與研究兩方面的成績。

 

 

恭喜魏醫師!

 

對罕見疾病的個案很有興趣,但無法收集到足夠的病人資料,我該直接放棄,換個研究主題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魏晉弘醫師團隊,關於腹腔鏡縫合分段式訓練計畫之學習評估,獲 Heliyon 刊登! 已關閉迴響。

【驚】進行中的稿件,居然正朝著「reviewer 不喜歡」的方向前進!

 

作者:台中慈濟 耳鼻喉部 葉秋男 醫師

 

 

01_innovarad_CNYe_MEPA_20231224_0679

 

 

寫過多篇論文,科內老師極力推薦來上課。

 

一開始,當科內的老師極力推薦我參加這堂課時,我內心充滿了疑問。畢竟,我已經寫過數篇論文,為何需要再參加這樣的課程?然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自己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盲點。

 

老師們擁有豐富的 reviewer 經驗,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吳爵宏老師提到的最常被 reviewer 拒絕的 6 大原因,其中之一就是「reviewer 就是不喜歡」,可是這樣抽象的理由讓我疑惑,到底他們真正不喜歡的地方在哪裡?

 

在上完這堂課後,透過老師鉅細靡遺的解說,我重新檢視正在撰寫的論文,驚覺自己居然犯了許多讓「reviewer 不喜歡」的錯誤。無論是段落的編排、圖表的排版,甚至細微到字型與行高等等,都對論文的可讀性有很大的影響。

 

依照老師建議修改自己的論文後,突然發現整篇論文有了嶄新的面貌,讓我非常有成就感。現在想想,如果沒有參加這門課,下次被 reject 時,可能還是會很茫然,不知真正的原因在哪。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1224_第六十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驚】進行中的稿件,居然正朝著「reviewer 不喜歡」的方向前進! 已關閉迴響。

2023 / 12 / 24(日)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PA_20231224_0747

 

 

很感謝老師們總結麼多寫 paper 的訣竅,尤其四大段 16 小段的重點和寫法真的很受用(有點後悔應該早點來上課,才能少走點冤枉路),圖表的手把手教學讓人能真正上手,而不是上課完就忘了。最後找老師的部分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很感謝老師這麼詳細教大家怎麼找老師、和老師溝通,希望自己能順利發表 SCI paper!

 

論文發表與職涯發展息息相關,無論是面臨升等、應徵住院醫師,學術履歷都成為別人評價你的一部分。然而,對於初學者而言,寫論文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困惑的過程,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新思惟精心打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為的就是要協助各位克服起步的逆風。

 

謝謝各位老師們深入淺出地分享寶貴的經驗!

收穫非常豐富!

 

課程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論文寫作指南,從文章架構、投稿策略、統計製圖、研究計畫、AI 工具等關鍵議題,通通都有教!循序漸進地引導同學學會如何寫一篇論文,並親手做出 SCI 等級的圖表,再透過講師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讓新手上路能避開常見錯誤,全方位掌握寫作、統計、投稿三大核心技巧,順利發表。

 

2022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校友成績創下歷史新高,全年發表共 1037 篇!超過一百位校友是發表人生中第一篇 SCI 論文,且半數為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校友成績證明,成功登上 PubMed 非難事,越早來上課越早見效。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1224_第六十梯次課程記錄 | 已標籤 , , , , , | 2023 / 12 / 24(日)課程照片記錄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