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顏正杰醫師團隊,關於常規門診監測對曾有通路併發症的血液透析患者之人工血管通暢率影響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01_IJMS_YenCC_06

 

 

文章介紹

 

血液透析是腎臟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療方式,而人工血管則是血管條件不佳或年長患者的透析通路選擇。然而,對於這類患者是否需要定期監測人工血管,醫學界仍有爭議。

 

顏正杰醫師團隊的這項研究從 2020 年開始,針對曾有通路併發症的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追蹤,將他們分為有常規監測組(22 人)和無常規監測組(65 人)。研究關注的主要結果包括人工血管需要的各種介入處置,如動靜脈通路重建、移植物-吻合口支架置入和經皮血管成形術(PTA)等。

 

研究發現,兩組在動靜脈通路重建率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接受常規監測的患者,移植物-吻合口支架置入率和經皮血管成形術率顯著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常規監測並未顯著改善人工血管的次級通暢率。在費用方面,常規監測組的總花費超過非監測組的兩倍。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對於曾有通路併發症的血液透析患者來說,人工血管的常規監測雖增加了支架置入和血管成形術的頻率,但並未改善通暢率,反而大幅增加醫療支出,需要進一步評估常規監測的成本效益,為臨床實踐提供更有依據的指引。

 

 

恭喜顏醫師!

 

在寫論文的 methods 時,納入和排除寫起來很相似,寫作上是否有什麼訣竅?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顏正杰醫師團隊,關於常規門診監測對曾有通路併發症的血液透析患者之人工血管通暢率影響之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陳冠廷醫師團隊,關於重新評估不穩定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手術治療,透過微創入路保護軟組織優於三角胸肌入路中的異體骨結構增強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刊登!

 

 

01_JSES_ChenKT_02

 

 

文章介紹

 

肱骨近端骨折在老年人特別常見且棘手,醫師需要在提供足夠穩定性與減少手術傷害間取得平衡。傳統上臨床會採用「三角胸肌入路」搭配「異體骨移植」來增加內側支撐,但這種方式可能造成較大的軟組織損傷。

 

陳冠廷醫師團隊追蹤了 171 位患者,這些病人都有不穩定的三部分或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治療時間從 2016 年 1 月到 2021 年 7 月。研究將病人分為兩組:90 位接受「微創三角肌分開入路」且不使用異體骨的病人;81 位接受傳統「三角胸肌入路」搭配異體骨移植的病人。平均追蹤時間約 29 個月。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在臨床表現上,包括 Constant-Murley 評分、ASES 評分、關節活動度和 QuickDASH 評分都沒有顯著差異。從 X 光檢查來看,兩組的骨壞死率約 6.4%,內翻塌陷約 11.1%,螺釘穿出率約 8.8%。使用異體骨的手術時間較短,但兩組再次手術的機率差不多。

 

研究結論表示,強調保護軟組織的「微創三角肌分開入路」不需使用異體骨,也能達到與傳統方法相當的治療效果。醫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和病人的具體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

 

簡單來說,這兩種手術方式各有優點,效果差不多,醫師可以選擇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幫助病人恢復。未來還需要更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來進一步證實這些發現。

 

 

恭喜陳醫師!

 

當兩篇論文的 reference 一樣,要引用哪一篇?使用別人論文裡的 citation,需要注意什麼?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陳冠廷醫師團隊,關於重新評估不穩定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手術治療,透過微創入路保護軟組織優於三角胸肌入路中的異體骨結構增強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別小看冷門主題,這樣發表也能一魚三吃!

 

作者:科羅拉多大學 醫學院 感染科 邱家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胸腔移植病患之 B 型肝炎疫苗接種狀況與免疫反應研究,獲 Transplant Infectious Disease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505_0055

 

 

這一篇是我 Hepatitis B vaccine 在胸腔器官移植(心臟跟肺臟)三篇文章的最後一篇。

 

第一篇是講述注射 Hepatitis B vaccine 在器官移植前(發表在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 IF 3.4); 第二篇是研究接種兩劑 Hepatitis-B 的時序,分三組討論,兩劑在移植前 vs. 第一劑在移植前、第二劑在移植後 vs. 兩劑在移植後(發表在 Vaccine;IF 4.5);第三篇是探討在移植後給 Hepatitis B vaccine(發表在 Transplant Infectious Disease;IF 2.6)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80505_第二十一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別小看冷門主題,這樣發表也能一魚三吃! 已關閉迴響。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關於經動脈栓塞術治療冰凍肩的臨床療效之研究,獲 Kor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01_KJR_WangB_06

 

 

文章介紹

 

肩關節沾黏性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又稱「冰凍肩」)好發於 40 歲以上的成年人,會出現嚴重疼痛與活動受限等症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傳統治療方式如復健、類固醇注射或水擴張術(hydro-dilatation),雖然可以改善,但往往需要長時間治療,且效果不一。近年來,醫學界開始探索「經動脈栓塞術(TAE)」作為替代治療的選項,透過導管將藥物注入肩部異常增生的血管,來減少發炎與疼痛。

 

為了評估 TAE 治療冰凍肩的效果,王博醫師團隊收集了 25 位患者的數據,其中 14 位為女性、11 位為男性,平均年齡為 54.9 歲。這些患者經過 3 個月以上的保守治療,肩膀疼痛仍未改善,因此接受了 TAE 治療;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 3 個月後,都接受磁振造影(MRI)檢查,並記錄疼痛指數、肩部活動度與日常功能。

 

研究結果顯示,TAE 在治療冰凍肩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治療後 1、3、6 個月,患者的疼痛指數從 7.0 分降至 1.2 分;肩部活動度明顯提升,前屈角度從 98.0° 提高到 152.4°,外展角度從 79.2° 提高到 149.6°。MRI 結果也進一步支持 TAE 的療效,關節囊發炎與異常血管增生明顯減少,腋窩關節囊增強訊號從 64% 降至 24%,旋轉間隙的發炎訊號也顯著下降。

 

對於長期受冰凍肩困擾的患者來說,TAE 可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替代療法,未來有機會成為標準治療之一。

 

 

恭喜王醫師!

 

傳統期刊審稿時間長,但退稿率高;Open Access 審查快,又容易被醫院、學校針對,到底該怎麼選?資深研究者分享多年投稿心法,教你如何在時間壓力下做出最佳選擇,讓論文投稿事半功倍。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10508_第三十八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快訊] 王博醫師團隊,關於經動脈栓塞術治療冰凍肩的臨床療效之研究,獲 Kor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胸腔移植病患之 B 型肝炎疫苗接種狀況與免疫反應研究,獲 Transplant Infectious Disease 刊登!

 

 

01_TID_ChiuCY_30

 

 

文章介紹

 

在接受心臟或肺臟移植的病人中,B 型肝炎(HBV)疫苗接種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對於移植後病人是否願意接種疫苗,以及疫苗是否能有效產生保護力,相關的研究資料仍然不足。

 

邱家佑醫師團隊回顧分析 2018 年至 2023 年間,在美國 Mayo Clinic 進行胸腔器官移植的 1116 名成人病患,並評估他們在移植後的 B 型肝炎疫苗接種狀況與免疫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病患在移植後都有接受 B 型肝炎表面抗體(HBsAb)檢測,其中有 67%(751 人)的抗體濃度低於 10 IU/L,代表他們缺乏免疫保護,符合疫苗接種條件。然而,在這 751 名適合接種疫苗的病人當中,只有 16%(117 人)完成了完整的疫苗接種程序,而在這 117 人當中,只有 40 人再次接受抗體檢測,發現其中只有 37.5%(15 人)成功產生免疫保護力。

 

此外,邱醫師團隊比較了不同疫苗的效果,不管是用 Recombivax HB 還是 Heplisav-B,疫苗的保護效果沒有顯著的差別。另一項發現是,在移植後的第二週,病患的 B 型肝炎抗體濃度通常會降到最低,但到了第四週時會回升。此外,如果病人在移植前的抗體濃度超過 100 IU/L,則 5 年內仍能維持良好的免疫保護。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發現,心臟或肺臟移植病人在移植後的 B 型肝炎疫苗接種率偏低,即使完成接種,疫苗的保護效果也不如預期,顯示目前的疫苗接種策略仍有改進空間。邱醫師團隊建議應加強對移植病人的疫苗教育,並考慮調整疫苗施打方式,以提升病人對 B 型肝炎的保護力。

 

 

恭喜邱醫師!

 

審稿者意見很嚴肅,導致不敢輕易回覆?

 

在 reviewer 回覆的時候,其實有一點點比較像是政治考量,就是怎麼讓他很 happy,而且可以接受!」(點擊連結,觀看完整回覆。)

 

 

入門寫作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80505_第二十一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胸腔移植病患之 B 型肝炎疫苗接種狀況與免疫反應研究,獲 Transplant Infectious Diseas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關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發急性腎損傷,對患者存活率與健康影響之回溯性研究,獲 BMJ Open 刊登!

 

 

01_BMJO_ChenJY_13

 

 

文章介紹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Pi)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重要突破,幫助許多患者延長壽命。然而,這類藥物可能引發「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影響皮膚、腸胃道、心臟與腎臟。根據現有研究數據,約 3% 至 5% 的癌症患者接受 ICPi 治療後會發生「急性腎損傷(AKI)」,但這是否影響存活率或導致長期健康問題,仍缺乏明確證據。

 

陳鋭溢醫師團隊透過 TriNetX 資料庫,回顧了 2011 至 2024 年間 49073 名癌症患者,其中 926 名發生 AKI,48147 名未發生 AKI,並透過「傾向分數匹配」確保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況相似,以便公平比較。研究聚焦於「ICPi 引發的 AKI 是否會影響存活率」,還有「重大腎臟不良事件」與「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評估 AKI 是否與其他健康問題有關。

 

研究顯示,發生 ICPi-AKI 的患者,死亡風險比未發生的患者高 27%,而且腎功能惡化風險增加 3.8 倍,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 1.35 倍。由此可見,ICPi 引發的 AKI 不僅影響腎臟,還可能增加其他併發症風險。

 

由於許多發生 AKI 的患者,腎功能無法完全恢復,對健康有害,這項研究也提出建議,使用 ICPi 治療時須嚴格監測腎功能,特別是血清肌酐(Creatinine)與腎絲球過濾率(eGFR),若患者在治療期間腎功能異常,應及早調整治療策略。

 

 

恭喜陳醫師!

 

當回覆審稿意見時,除了單純的文字說明,更重要的是有條理地呈現每條意見的處理方式。如何讓你的回應更清晰、完整且不遺漏任何重要細節呢?來看看蔡校長怎麼說。

 

 

 

 

論文寫作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80505_第二十一梯次課程紀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關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發急性腎損傷,對患者存活率與健康影響之回溯性研究,獲 BMJ Open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