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林裕民醫師與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 tirzepatide 對比減重代謝手術在患有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和肥胖成人中的比較性療效之研究,獲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刊登!

 

 

01_ HI_LinYM_11_WuJY_26

 

 

文章介紹

 

林裕民醫師與吳政彥營養師團隊想要比較 tirzepatide 這個藥物,跟減重代謝手術(BMS)相比,對於同時有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和肥胖的成人病患來說,到底哪個臨床效果比較好。

 

團隊從 TriNetX 的資料庫,撈出有 MASLD 和肥胖的病患。接著,把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是使用 tirzepatide 藥物,另一組是做 BMS 手術。

 

為了讓這兩組病患的基本條件盡量公平地比較,研究人員使用了傾向分數配對(PSM)的方法來「平衡」兩組的差異。

 

這篇研究主要看的重點結果是一個綜合指標(composite measure),它包含了幾個很嚴重的問題: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all-cause mortality)、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主要不良腎臟事件(MAKE),還有主要不良肝臟事件(MALO)。簡單來說,就是看誰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這些問題發生的機率。在經過 PSM 配對之後,兩組各有 6199 位病患。

 

結果顯示,tirzepatide 組發生綜合指標的風險比較低。他們發生率是每 100 人年有 1.9 次,而 BMS 組則是每 100 人年有 3.5 次。tirzepatide 組的風險只有 BMS 組的 0.47 倍。

 

更進一步來看,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all-cause mortality)發生率,在 tirzepatide 組是每 100 人年 0.4 次,也比 BMS 組的 0.9 次來得低很多

 

同樣地,主要不良腎臟事件(MAKEs)在 tirzepatide 組也比較少發生,主要不良肝臟事件(MALOs)也是一樣少。

 

總結來說,對於患有 MASLD 和肥胖的成人病患,使用 tirzepatide 藥物比起做 BMS 手術,能帶來更好的臨床結果。它能顯著降低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以及腎臟和肝臟相關的併發症。

 

 

雖然得到 revision 機會,但審閱者要求再做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截稿期限又給很短,這樣的要求該如何應對?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林裕民醫師與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 tirzepatide 對比減重代謝手術在患有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和肥胖成人中的比較性療效之研究,獲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刊登! 已關閉迴響。

臨床研究的本質:不只是發表論文,更是將結果帶回診間,協助病人。

 

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與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肥胖症成年患者接受 tirzepatide 治療與減重代謝手術的臨床結果比較之研究,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MEPA_20250810_522

 

 

這項研究的起點源於臨床上的「兩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與肥胖常同時存在,且互相惡化。

 

傳統上,減重代謝手術是改善 OSA 的有效方式,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願意或適合接受手術。

 

近年來,tirzepatide 在體重控制與代謝改善上的效果令人矚目,甚至有研究顯示可降低呼吸事件指數。這讓我們產生一個疑問:在真實世界中,tirzepatide 的療效能否與手術媲美?它的臨床定位與價值為何?

 

這個臨床問題促使我們展開研究。這項動機本身極具臨床意義,因為我們不是單純比較兩種療法的「優劣」,而是回應病人在診間常提出的核心疑問:「如果我不想開刀,藥物能否達到類似手術的效果?」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臨床研究的本質:不只是發表論文,更是將結果帶回診間,協助病人。 已關閉迴響。

收到沒有寫期限的 major revision,該多久內回覆?

 

 

01_OfficeHour_158

 

 

問:校長好,我投稿一篇文章,期刊社給我 major revision,但沒有寫期限,請問我該多久改好送回比較好?

 

答:(蔡依橙)

 

給 major revision 卻沒有附上截止時間,這在今日投稿環境,其實並不常見。

 

有可能這家期刊社本身步調較緩,說實在的也不差你這一篇。習慣上 major revision 是給你的機會,要回不回是你的事情,你就自己看著辦。但也有可能就只是 editor 忘了勾選回覆時間。

 

 

major revision 有沒有行情時間?

 

至於 major revision 有沒有行情時間,說實在的,在今天的學術狀況,其實是沒有。

 

以前沒有線上投稿的時候,投稿者要自己印兩份,寄國際郵件的年代,major revision 都是半年起跳,如果牽涉到增加收案,甚至可能給到一年!

 

但如今絕大多數期刊都用線上系統,又進入 OA 戰國時代,審閱與處理速度成了吸引作者的重要指標,於是許多期刊與出版社都採取加速作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Office Hour,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收到沒有寫期限的 major revision,該多久內回覆?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 SGLT2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影響之統合分析統,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01_DRCP_HuangHK_28

 

 

文章介紹

 

黃暉凱醫師團隊想了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不同降血糖藥物,會不會影響得到巴金森氏症的機率。研究團隊特別關注三種藥物:SGLT2 抑制劑、GLP-1 受體促效劑、DPP4 抑制劑。

 

團隊利用美國 TriNetX 研究網絡的真實世界資料,收集了 2015 年到 2022 年間,年齡 50 歲以上、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並開始使用這三種藥物的病人資料。

 

為了讓比較更公平,團隊使用了傾向分數配對的方法,確保各組病人的背景條件相似。研究主要想看的結果就是這些病人後來有沒有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

 

研究總共納入了將近 30 萬名病人的資料。在 SGLT2 抑制劑與 DPP4 抑制劑的比較中有 93872 人;GLP-1 受體促效劑與 DPP4 抑制劑的比較中有 110366 人;SGLT2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的比較中有 95838 人。

 

結果發現,使用 SGLT2 抑制劑的病人得到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明顯比較低。跟使用 DPP4 抑制劑的病人相比,風險降低了 20%(風險比值為 0.80),跟使用 GLP-1 受體促效劑的病人相比,同樣也降低了 20%。

 

但是 GLP-1 受體促效劑跟 DPP4 抑制劑相比,在預防巴金森氏症方面就沒有明顯差異了。研究團隊還整合分析了其他相關研究,結果也支持 SGLT2 抑制劑能降低巴金森氏症風險的發現。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顯示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 SGLT2 抑制劑可能比使用 DPP4 抑制劑或 GLP-1 受體促效劑,更能降低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恭喜黃醫師!

 

無對照組的小樣本研究,可以做統合或網絡統合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 SGLT2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影響之統合分析統,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肥胖與自律神經失調:與症狀嚴重度及發病亞型的關聯性之研究,獲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刊登!

 

 

01_ JPR_ChangCH_23

 

 

文章介紹

 

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除了心理上的痛苦,其實他們身體健康也常面臨更高的風險,像肥胖(obesity)或是自律神經失調(autonomic dysfunction)等問題。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叫做心率變異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它代表的就是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功能。如果 HRV 比較低,表示自律神經功能比較差,這跟死亡率增加是有關聯的。

 

研究團隊找了 70 位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來做評估。使用 PANSS 的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來評估患者的症狀嚴重度。同時,他們也用一個標準化的 5 分鐘測量方式,來測量患者的 HRV。這個測量主要是看 ANS 的平衡、迷走神經活性(Vagal activity, VAG),還有一個很常用的 HRV 指標,叫做 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to-normal intervals)。為了能比較,研究裡還納入了 112 位年齡相匹配的健康人當對照組。

 

結果有以下發現:

 

  •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 SDNN 明顯比健康對照組低很多(患者是8ms,對照組是 40.5ms,有顯著差異)。這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自律神經普遍是失調的。
  • 另外年紀大且有肥胖的患者,他們的 HRV 反而比年輕、沒有肥胖的患者要高。
  • 發病年齡比較早,但是 BMI < 24(就是體重比較輕、沒有肥胖)的患者,他們的 PANSS 負向症狀分數 (PANSS-N) 比較高,整體症狀分數(PANSS-G) 也比較高,不過他們的 HRV 跟其他組就沒有明顯差別。
  • 相反地,發病年齡比較晚的患者,特別是沒有肥胖的患者,他們的 ANS 和 VAG 指標反而比較好。
  • 男性患者的白血球數量比較高,而 BMI < 24 的女性患者,PANSS-N 分數比較高。
  • 此外,使用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long-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s)的患者中,那些沒有肥胖的個案,他們的 PANSS 興奮症狀分數(PANSS-S)比較高。

 

總結來說,思覺失調症患者確實有明顯的自律神經失調現象,尤其是在年輕、體重較輕(非肥胖)的人身上最明顯。而且,這個失調的狀況跟患者的症狀嚴重度以及發病型態都有關聯。

 

因此,HRV 和 ANS 的測量指標,或許可以當成一個「生理標記」(physiomarkers),幫助我們在治療上做風險分層,提供更個人化的照護。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照顧到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生理跟心理健康!

 

 

恭喜張醫師!

 

剛升主治醫師該繼續待在醫學中心將成績做好,以擔任主管與引進新技術為目標,還是要去地區醫院或診所?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肥胖與自律神經失調:與症狀嚴重度及發病亞型的關聯性之研究,獲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江杰穎博士團隊,關於頸後推挺動作以單次最大重量與體重為基礎來決定負荷時的力學輸出差異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 刊登!

 

 

01_JSSM_ChiangCY_04

 

 

文章介紹

 

江杰穎博士團隊想要研究在探討舉重訓練中,用「體重百分比」來決定訓練重量,是否能取代傳統的「單次最大重量(1RM)百分比」,特別是在頸後推挺這個動作上的效果。

 

研究找來 16 位有運動習慣的男性參與者,讓他們分別用兩種方式來決定訓練重量:一種是根據他們的 1RM 來計算;另一種則是根據他們的體重來計算。

 

每個人都要做從 40% 到 80% 強度的頸後推挺動作,每個強度做 3 次。研究團隊用力板來測量各種數據,包括速度相關的指標(最高速度、平均速度、動作時間)和力量相關的指標(最大力量、平均力量、最大功率、平均功率、衝量)。

 

研究結果發現,在速度表現方面,用體重百分比或 1RM 百分比來決定重量,其實沒有明顯差異。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訓練目標是著重在動作速度的話,用體重百分比來安排訓練重量是可行的,這樣做起來也比較簡單方便。

 

不過在力量輸出方面就不太一樣了。所有跟力量、功率相關的數據,用 1RM 百分比來安排重量的效果都明顯比用體重百分比來得好。這表示如果你想要追求最大的力量和爆發力表現,還是應該用傳統的 1RM 百分比來決定訓練重量比較理想。

 

 

恭喜江博士!

 

面對 AI 工具百花齊放,ChatGPT 還值得花錢?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江杰穎博士團隊,關於頸後推挺動作以單次最大重量與體重為基礎來決定負荷時的力學輸出差異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 刊登!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