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文儀醫師團隊,關於植物來源小細胞外囊泡在敗血症治療上的潛力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01_PR_LaiWY_01

 

 

文章介紹

 

敗血症是一種威脅生命的嚴重疾病,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和多重器官功能障礙。最近醫學界發現,從植物萃取出來的小細胞外囊泡(sEVs)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系統的特性,可能成為治療敗血症的新希望。

 

為了找出哪種植物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最有效果,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網絡統合分析研究。團隊分析了 13 項研究,這些研究評估了 10 種不同植物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在模擬敗血症環境下的治療效果。研究主要觀察這些囊泡能否降低發炎因子濃度和減少活性氧化物質(ROS)的產生,同時也檢視了核因子紅血球衍生因子 2 – 相關因子 2(Nrf2)的表現和細胞存活率。

 

研究結果顯示,生薑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效果最為顯著。它們能夠大幅降低促發炎的細胞激素,包括白細胞介素 6 和腫瘤壞死因子 α,同時增加抗發炎的白細胞介素 10,並有效抑制活性氧化物質的產生。此外,生薑來源的囊泡還能提升 Nrf2 的表現,改善細胞存活率,這表示它們在抗氧化防禦和保護細胞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總結來說,無論是在實驗室的細胞實驗還是動物實驗中,生薑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都是最有效的植物來源治療選擇,能夠有效減緩敗血症引起的發炎反應和氧化傷害。這項發現為未來開發敗血症的天然療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恭喜賴醫師!

 

網絡統合分析通常需要收錄多少文章?每種治療最少要幾篇文獻才能分析?怎麼評估收納的文章數足夠?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醫學論文 / 網絡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230318_第五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 [快訊] 賴文儀醫師團隊,關於植物來源小細胞外囊泡在敗血症治療上的潛力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lumateperone 在思覺失調症治療中的劑量反應關係之統合分析,獲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刊登!

 

 

01_AJP_HsuCW_25

 

 

文章介紹

 

近年一種叫做 lumateperone 的新藥被用來治療思覺失調症,但臨床上一直不太確定到底要用多少劑量才最合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智維醫師團隊進行了一項系統性的分析研究。

 

團隊從各大醫學資料庫中,包括 PubMed、EMBASE、Cochrane 等,蒐集了從資料庫建立到 2025 年 1 月 20 日為止的所有相關研究。他們只選擇有對照組、經過同儕審查、且專門針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最後找到了兩個符合條件的研究,總共包含 688 位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當患者服用 lumateperone 42 mg 時,在多項重要的評估指標上都有顯著的改善。首先,在「陽性與陰性症狀量表」(PANSS)的總分上,服藥組比安慰劑組平均改善了 0.29 個標準差。更具體來說,患者的陽性症狀(像是幻覺、妄想等)改善了 0.41 個標準差。

 

另外,研究也發現 42 mg 劑量的治療反應率提升了 52%,有效治療的病人比例明顯增加。就連比較難治療的陰性症狀(像是情感淡漠、社交退縮等),雖然改善程度較小,但仍有 0.17 個標準差的進步。

 

不過,當劑量提高到超過 42 mg (最高到 63 mg)時,雖然治療效果沒有明顯增加,副作用卻開始變多了。患者比較容易出現口乾、口渴、噁心、想吐、嗜睡和頭暈等不舒服的症狀。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劑量高低,這個藥物都不會增加患者因為受不了而停藥的機率,也不會造成頭痛或是錐體外症候群(一種常見的精神科藥物副作用)。

 

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來說,lumateperone 42 mg 似乎是最理想的劑量,既能有效改善症狀,副作用又相對較少,是效果和安全性之間最好的平衡點。不過由於符合條件的研究數量還不多,未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結論。

 

 

恭喜許醫師!

 

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lumateperone 在思覺失調症治療中的劑量反應關係之統合分析,獲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快訊] 陳冠廷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椎板間減壓治療腰椎側隱窩狹窄,保留椎間盤的替代方案之研究,獲 Orthopaedic Surgery 刊登!

 

 

01_OS_ChenKT_03

 

 

文章介紹

 

陳醫師團隊想研究的是腰椎側隱窩狹窄合併椎間盤突出,一種常見又讓人困擾的腰椎疾病,會壓迫神經造成劇烈的腿部放射性疼痛,也就是俗稱的「坐骨神經痛」。許多患者即使吃藥、復健都沒有效果,最後只能接受手術治療。

 

傳統上,醫師會做椎間盤切除術,雖然能立即減壓、解除疼痛,但手術中會移除部分椎間盤,長期下來容易導致椎間盤退化,甚至造成脊椎不穩,反而帶來新的問題。

 

團隊評估了一種較新的手術方式:全內視鏡椎板間減壓術,這種技術強調微創與保留椎間盤,不直接去清除椎間盤組織,而是從神經出口周圍進行減壓,目標是減少對原本結構的破壞。研究回顧了 55 位病患的資料,這些病人都只有單一節段的問題,且在接受保守治療無效後接受這項微創手術。

 

而手術效果相當明顯,在兩年後的追蹤顯示,病人的疼痛指數大幅下降,無論是腿痛還是背痛,幾乎都從原本的高分下降到接近無痛的程度。功能障礙也有顯著改善,日常生活品質明顯提升。從心理和身體健康的問卷評分來看,病人的整體狀況都比術前大有進步。

 

絕大多數的病患都對手術成果給予高度肯定,並且在術後追蹤期間內,沒有人需要再次手術,顯示這種方式穩定且可靠。研究也特別指出,這種手術方式能維持椎間盤的高度,代表它並不會讓椎間盤結構惡化,這是傳統手術無法保證的。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更安全、微創、且能保留椎間盤結構的腰椎減壓手術方式,有效改善病人的坐骨神經痛與生活品質。相較於傳統手術,它降低了術後脊椎退化與不穩的風險,未來有機會成為治療腰椎狹窄的新標準,有助於更多病人在不破壞椎間盤的前提下,獲得長期穩定的改善效果。

 

 

恭喜陳醫師!

 

文章辛苦完成後,接著要面臨期刊選擇的難題,聽說 OA 期刊速度比較快,要選傳統期刊或 OA 令人兩難?陳一銘醫師在課堂上和大家分享怎麼思考投稿策略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20160228_第十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 已標籤 , , , , , | [快訊] 陳冠廷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椎板間減壓治療腰椎側隱窩狹窄,保留椎間盤的替代方案之研究,獲 Orthopaedic Surgery 刊登! 已關閉迴響。

ChatGPT 怎麼幫你寫論文?最新趨勢介紹

 

 

01_OfficeHour_144

 

 

作者:蔡依橙

 

AI 可以是很棒的論文助手,前提是你知道怎麼判斷對錯、怎麼修正。

 

也就是說,他可以一秒幫你噴出一整段文字,但你要有能力判斷:這段內容寫得對不對?(這個我們的課堂都會教)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ChatGPT 怎麼幫你寫論文?最新趨勢介紹 已關閉迴響。

臨床論文退稿主因:Data-Driven Writing

 

 

 

01_OfficeHour_142-1

 

 

問:請問校長,在你審閱論文的經驗中,最常見的臨床研究論文寫作錯誤是什麼?就是那種「一看就知道要退稿的」。假設稿件排版人模人樣,英文寫作也沒問題,但還是必須退稿的那種?

 

答:(蔡依橙)

 

最常見的問題是 data-driven writing(資料驅動的寫作)。

 

 

臨床論文有正確寫法?

 

一般臨床論文的研究概念應該是這樣:我有好奇心想知道什麼事情,於是去回溯病歷(或設計實驗收資料),然後統計,最後回答我當初的好奇心。

 

這樣的流程,稱為 hypothesis-driven(假說驅動)。

 

對初學者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即使你整個流程不一定真的是這樣,你也要為自己的研究想出一個適合的 hypothesis,讓文章的架構看起來是這樣。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 | 臨床論文退稿主因:Data-Driven Writing 已關閉迴響。

ChatGPT 和 Perplexity 該用哪個?寫研究論文的話。

 

 

 

officehour_145_02

 

 

作者:蔡依橙

 

ChatGPT 還是目前的文字之王,只是他的幻想真的比較嚴重,而且個性太順從,使命必達,很少會說你是錯的。我通常用來寫內文,在正確的知識框架下,生出我想寫的內容。

 

Perplexity 雖然基於網頁搜尋,但你如果仔細去檢查過他附的連結,會發現所引用的網頁跟他提出的論點不見得有關。也就是說,他雖然基於網頁,但依然會有 AI 幻想。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學員提問 | 已標籤 , , , , , , | ChatGPT 和 Perplexity 該用哪個?寫研究論文的話。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