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醫學研究的堂奧

 

作者:台大醫院 內科 郭震亞 醫師

 

 

MEPA_20170415_0652_FB

 

 

原來臨床研究是這樣啊!

 

其實,過去學生時期對於臨床研究與醫學論文撰寫的經驗不是很好,還記得當時的工作比較像是研究助理,主題是指導醫師決定的,沒有人按部就班的教你如何從一個臨床問題發想出一個實驗,也沒有人要求你紮實地針對這個主題 review 世界上其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於是當時就淪為 coding data 的工具人。

 

當然也不知道為何我 coding 的 data,突然就變成了圖表,然後隱約記得 meeting 中不斷地在討論如何改變統計方法來呈現出有意義的結果,試圖在一片數據沙漠中讓海市蜃樓憑空出現,結果這個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故事,還真的可以通過醫學會的研究計畫補助,想當然爾,最後的結果是無疾而終。那時候我的感想是:「臨床研究,就是這樣了吧!」

 

後來住院醫師訓練選擇了內科,每每在 UpToDate 讀一個 topic 的時候,會想點進去看這段話的 evidence,才發現每句話都是過去研究的結果所歸納出的知識,讓現在的我們可以拿來應用。而參加各次專科 journal meeting 的時候,也很幸運的能聽到某幾位大師分析整個研究邏輯的來龍去脈,逐漸改變我的想法:「原來臨床研究是這樣啊!」

 

但可惜的是,臨床學習總是片段的,加上先天自學能力與動力不足,但每次讀了研究論文,又好奇其背後的發想以及完成這個研究的方法,終究到了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地步,而新思惟的工作坊這時正好命中要害,當然只能乖乖的奉上金錢換取知識,希望能一窺醫學研究堂奧。

 

 

擬定策略、多元文體、資源安排

 

一直以來相當喜愛新思惟工作坊以實用為導向來設計課程,並且課程投影片維持一貫的視覺化設計,相當容易吸收重點。整天課程的節奏相當緊密,除了著重概念,對於細節的敘述一點也不馬虎。

 

由醫學論文四大段落 introduction、material & method、results、discussion 的撰寫結構開始教起,其中包括十六個主要概念必須要在文章中陳述清楚,才算是一篇完整的論文,課程中主講醫師也舉出常見的缺失,供學員撰寫論文時當參考。

 

第二堂課著重在統計圖表與文稿的規劃,這部分竟是台灣學術論文被退稿的第二大原因,如何讓 reviewer 能夠一目瞭然地看懂你的研究成果,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第三堂課講統計方法,回想過去學生時期學統計,那可是兩個學期、三個學分的課程啊!怎麼可能用 40 分鐘說清楚、講明白?當然不可能!但是這堂課讓我學到:「你只要會用,而且用得對就好了!」根據你所蒐集的資料,初步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呈現出有臨床意義的圖表,就夠了!剩下的是統計學家要煩惱的事!

 

實用至上、攻守兼備

 

互動實作主要是使用 MedCalc 這套相當直覺的統計軟體,並給你一個有趣的情境及數據去跑統計,利用呈現出來的圖表協助你做決策,看似相當容易,但是其中的細節多如牛毛。這個互動實作課程結合了第二及第三堂課的概念,馬上加以利用,讓人立刻有成果展現的效果,突破你對統計製圖的障礙。

 

(如編按:郭醫師十分客氣,雖然謙虛的說,互動實作的統計圖表細節多如牛毛,但短短兩個半小時內,卻掌握了所有細節重點,一出手就贏得「統計製圖大賽」,還讓校長說出「無話可說」的評價,甚至特地做了 GIF 動畫致敬,實在非常厲害!什麼樣的圖表,能讓眼尖的 reviewer 蔡校長讚不絕口,就讓大家自己前往觀賞囉!)

 

第四堂課談的是投稿論文的策略,讓你辛辛苦苦撰寫的論文能夠有效率地找到合適的歸屬,並且避開可能的陷阱。

 

第五堂課顛覆了我對於研究方向的想法,一直以來被醫院升等制度影響,都認為 original article 才是王道,case report 及其他小品不值一提,但若能夠針對一個題材進行多元的參與,在世界學術圈的曝光率其實更高,升等只是發表論文的其中一部分,若能用你的文章引領一個題目的討論,更是有趣!

 

 

行百里者半九十

 

結尾則是蔡校長分享他過去學術起飛初期的時間及資源安排,這個部分我覺得相當殘酷,因為所有的知識要能轉換為成果,都是要花大量時間及精力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否則就算是上再多課,沒有去用,就是沒有用!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70415_第十六梯次課程紀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