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做了 20 年,新思惟幫助我重回寫作之路。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特殊需求者口腔醫療 陳冠豪 醫師

 

 

01_innovarad_KHChen_MEPA_20200613_0676

 

 

想傳承知識給後輩,然而臨床和寫作完全不同。

 

對一個從事臨床工作長達 20 年,距上次寫論文也達 11 年之久的我來說,重新拿起筆寫文章,說實在的,很痛苦。

 

然而,身為頭頸部腫瘤的臨床醫師,所累積的 20 年經驗,總希望能寫一些東西留給後輩,讓治療成績能越來越好,剛好在 Facebook 上看到新思惟,給了我一個新契機。

 

 

希望能將臨床所見傳遞出去

 

第一堂課,由蔡校長活潑簡單的模式介紹,目前投稿的基本架構與注意要項,讓我重新了解現今期刊雜誌的投稿架構與要求,只是之前有聽說國際期刊不太收臨床病例報告,想不到是真的,對於我這種只做臨床的醫師來說,實在很傷心。

 

因為許多病例的鑑別診斷與治療並不是每個人都見過,參酌其他醫師意見方法,對一個醫師來說,應該非常重要,不知道是否有其他方法能讓這類臨床病例報告能轉化,能讓現行期刊能接受,想要傾聽蔡校長的意見!

 

(橙編按:您可以對期刊作點研究,看看一些適合個案報告轉化後的類型,例如 technical note、clinical inspiration、image challenge 等。現在個案報告要被接受,都要想辦法塞到這些縫隙去。)

 

 

細節決定成敗,寫作前需先知道。

 

第二堂課,吳醫師傳授圖表在文稿裡之規劃,以站在 reviewer 的立場,告訴同學如何編製一張圖表、如何排版,才能讓 reviewer 讀得下去,以提升稿件接受的機率。回頭想想,確實是細節決定成敗。而對於吳醫師,個人有一個小小的建議,聲音多一點抑揚頓挫會更棒。

 

第三堂的統計,從解釋說明到實際操作,利用兩個半小時的時段,讓我了解目前常用的統計,以及如何製作圖表,從間隔標定、製圖大小、顏色深淺等等,這顯示現行期刊對細節的異常重視。實際操作後上傳圖表參與競賽,這恕我先跟校長致歉,雖有 150 分鐘的操作時間,對一個年近半百,頂著接近 300 度的老花眼,加上近 500 度的近視眼,還是很辛苦,很難做完。

 

 

以實績為目標,沒想過可以這樣挑期刊。

 

對於投稿策略與期刊選擇,校長的建言是很棒的,先求有再求好,反思自己目前的狀況,其實很掙扎,因為我的資料是以臨床治療為主軸,心中也有屬意的期刊種類,但都沒有在校長的建議裡,但聽完之後,我開始著思考如何轉變方向。

 

而研究品牌的建立,吳醫師鼓勵多元參與,給我很大的省思,因為我們團隊過去在老師領導下,因為治療方向與方法被認為違背主流認知(甚至遭到整肅),縱然我認為老師是對的,但在大環境下,只能默默地在自己小圈圈裡驗證,從校長及吳醫師對學員的參與鼓勵立場來看,個人希望重新寫作,期望在治療上能再有突破與精進。

 

 

課程能幫助初學者,對脫離學術圈已久的人更受用。

 

最後,校長對於寫作時間的安排建議,個人認為在未婚的住院醫師階段會比較好安排,倘若住院醫師跟主治醫師很好搞定的話。但校長也說的很對,要有大段時間才好靜心寫文章,零碎時間其實很困難,但也如校長所說,必須犧牲很多社交活動與慾望,這我能感同身受。

 

總結,校長創立了新思惟這樣的機構,不僅能協助初學者快速進入學術殿堂,尤其對於像我這樣已經脫離學術界很久時間的人,更需要這樣的教學,能夠快速地更新資訊,而我也期待後續的課程。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200613_第三十一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