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奇美醫院 腎臟科 陳鋭溢 醫師
我很幸運,科內有老師願意帶我一步一步完成論文,記得剛開始向老師請求的時候,老師給我時間思考做決定,然後在前一個月的每次見面時間,都在幫我建立論文過程中的觀念,包括「各種文體與統計方法」、「思考適合研究的題目」、「reference 的 review 順序」、「沒有刊登就不算完成」,遇到願意帶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老師,真是由衷感謝。
等別人教,不如自己先付出。
新思惟的論文課程一直讓我猶豫,因為論文經驗很少,深怕獲得的收穫有限,但是在單方面接受醫院老師的教導之外,總覺得自己也該付出些什麼,於是我報名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成功的人都有哪些特徵?
第一堂課陳一銘醫師告訴我們 introdu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discussion 的 16 個架構,並以藥物對於肺結核治療為例,逐步拆解這 16 個架構應該要如何書寫,以及站在 reviewer 的角度,介紹這 16 個架構的重點與應該避免的錯誤。
我發現成功的人都有「快速、品質穩定」的特徵,無論是書寫文章的 16 個架構、投稿選擇期刊的 pathway,或是記得校長曾經提到當初一天可以打很多片子,也是有建立在自己的模組之下,如此才能兼顧品質、產量與速度。
統計圖表與文稿的規劃
吳爵宏醫師以思考的系統一和系統二切入,說明人都是以「系統一」的直覺模式為主,並以 AJR 的一篇論文佐證「審閱者就是不喜歡」也佔了一個因素(竟然有這種論文!)。
視覺原則以「先圖後文、左上右下、空間結構」編排;數據圖表強調「簡單專業、強調差異、去蕪存菁」為重點,因為課前有先自己練習過,所以稍稍有一些概念,我並把課前準備互動實作的過程寫成一篇文章:「我如何課前準備論文寫作的實作課程」;最後是稿件排版要「極簡方便、層次分明、適當換頁」。
從實際應用談起的統計方法
這是我覺得收穫最多,幫助我釐清統計概念的一門課,在課前研讀借來的上課手冊時,不大知道區分「常態分佈」和「非常態分佈」的重要性,結果竟然影響著後面接續的統計方法。陳醫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統計不再陌生。
擬定期刊的投稿策略
這部分距離我就比較遙遠了,不過相信早一點了解,可以避免一些冤枉路。陳一銘醫師以 impact factor 的制訂公司被強國人買走,切入 impact factor 的意義和實質層面的影響,接著說明首投即要訂定投稿的 pathway、分析期刊喜好、作者、編輯,以及「速度先決」的重要性!
多元參與,讓研究品牌更立體
吳醫師藉自己的經驗說明發表論文不只有 original article,還有 letter to the editor、case report、review、image,可以多嘗試建立研究品牌。另外積極國際參與,不管是接待外國醫師,還是協辦國際會議,都可以在活動、招待過程中,與大師有更多自然的互動和交流。
成功的人如何規劃時間與資源?
蔡校長以驚人的「瞬間超高濃度」開場,指出一個人可以做兩份工作,我知道時間上安排可以這麼做,但是對於真正能做到還是感到吃驚,對於我在家庭、小孩、工作時間的拿捏,其實都還在調適摸索中。
除此之外,以自己過去的辦公室為例,說明資源堆疊的密集工作環境,讓伸手可及的資源堆疊,為了不浪費時間在座位和科內印表機之間往返而買了一台自己的印表機……,種種的投資,都是為了以後有更好的成績。
上完課之後,覺得自己有多跨出了一步,不過同時也認知到距離成功刊登還有些距離,講師們雖然鉅細彌遺地將原則告訴大家,但當中一定還有許多細節必須親身經歷過才會知道,這也是新事物的挑戰和學習,繼續加油!(釔編按:恭喜陳鋭溢醫師獲得「統計製圖大賽」!)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