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臨床困境進行的統合分析,最能打中主編的心!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精神科 吳明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與吳明恭醫師團隊,關於腦外傷後憂鬱症狀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刊登!

 

 

20160903_MEPA_0377_jpn_wumk_06

 

 

特定族群的憂鬱症,對於治療反應不佳。

 

根據臨床治療的經驗,某些特定族群的憂鬱症對於藥物治療的反應通常不佳,而這類患者的衝動控制也不良,因此常常在情緒影響之下,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我們這篇研究的對象正好就是屬於這種情形,因此找出「對於這些特定族群憂鬱症比較有效的治療」,是一件澤被天下的舉動,全天下的精神科醫師都會深感興趣的議題。

 

但是,就像前面提到的,這類個案對於「傳統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代表傳統的藥理學在這類患者身上並沒有那麼單純,通常還伴隨其他的病生理機轉在裡面。

 

因此,當我們順利找出「比較有效的藥物」之後,還要面臨另外一個問題:「該如何解釋?」萬一解釋得不好,無法讓主編和審稿者滿意,這篇文章就不會有機會被刊登了。

 

 

一群諸葛亮,勝過一個主編。

 

還好,我們團隊組成裡面,超過一半以上(至少 10 個以上)的作者都是精神科醫師,這麼多精神科醫師一起集思廣益,還怕找不出解決辦法嗎?

 

在文章撰寫的那段期間,就看到我們團隊成員之間群組信寄過來寄過去,好不熱鬧。文章常常有 1.0 版、1.1 版、2.0 版、2.1 版,到最後變成 final 版、final.1 版,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順利將研究裡面找到的幾個「統計中達顯著」的藥物做整理,並且為這些藥物一一找到適合的藥理生理機轉,去解釋它對這類特殊憂鬱症患者的療效。

 

而團結力量大的效益,在後期 major revision 的過程中更是有幫助,透過曾醫師、成醫師和孫醫師的幫忙,主編相當滿意我們文章的修改與回覆,而且也沒有什麼拖延,一切就在很流暢的過程中完成了。

 

 

透過統合分析,提供實證醫學新證據。

 

以前臨床醫師要做一篇好的臨床研究,其實非常困難,從最初的實驗設計,尋找資金(總不可能叫 PI 自己出錢吧),申請研究計畫,送人體試驗委員會(這關是最困難的關卡,沒有之一),找研究助理,收案,處理收案病人的藥物副作用,跑統計,撰寫論文,發表。

 

上述這一大串步驟,沒有個一年半載,大概很難順利進入投稿階段,更不用說後面拒稿、修改的過程。而且經過這麼一大串時間,時代趨勢會不會有所變化,甚至有更新的研究結果出來?一切都是未知數。

 

曾醫師在這方面真的不一樣,他從實證醫學的金字塔頂端出發,直接從實證醫學最頂端的「統合分析」開始著手,而統合分析因為是所有實證醫學最頂端之一的研究,通常很容易引人注目,進而產生更多的討論。我想,這應該也是曾醫師樂此不疲寫這麼多文章的原因吧?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20160903_第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