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第一次跨界合作投稿就成功?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遠端橈骨骨折徒手復位止痛方式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114_0318

 

 

常常有同學問我,要如何和其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篇好的 meta-analysis,今天這篇文章誕生的過程,恰恰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跨界寫文章,真的可行嗎?

 

當初剛開始著手進行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非常忐忑不安,因為我從來沒有寫過骨科文章的經驗(釔編按:作者是精神科主治醫師),甚至我之前也幾乎沒有讀過骨科系的文章,因此我根本不知道骨科系統的人想看什麼,什麼東西是現今正夯的主題。要我著手寫骨科文章,實在有點跨界跨過頭了!

 

事實上,會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也是因為環境越來越嚴峻,以前我們還能緊抱著自己專科領域的題材鑽研深究,但是隨著世界各地研究團隊競爭越來越激烈,在財力、物力、人力都輸人家的情況之下,如果仍然一直只專注在自己的領域,這樣的行為無疑是走進死胡同一般。終有一天,還是得開始和其他科系同仁異業合作。與其坐等那一天,被迫走出來,不如在自己還有主動優勢的情況下,提早開啟和其他科合作的計畫。

 

 

兩個新手,激盪出新火花。

 

因為有這樣的遠因,加上好友昱斌的邀請,我才開始這項艱鉅的任務。因為我對骨科領域實在太陌生,所以我採用了和以往完全不一樣的模式進行。因為我不清楚對骨科醫師來說,什麼樣的資料是最主要的目標 outcome,所以在擷取資料時,我反覆跟昱斌確認哪些資料可以用、哪些資料沒有幫助,在昱斌協助下,將這些目標 outcome 分類,分成 primary outcome 與 secondary outcome。

 

我們也反覆討論,該如何進行分組分析(subgroup meta-analysis),比較能符合臨床需求,甚至能夠獲得 reviewer 的讚賞,最終的結果就是像我們正式 paper 呈現的模樣:分成治療期間與治療後,以及依照年齡分組。

 

 

驗證上課內容,長期耕耘,過程順利。

 

最後,經過所有作者一致確認過最終稿件,由昱斌擔任通訊作者,借重他在這個領域累積的聲望(這樣做的用意也是擔心主編看到投稿者是一個精神科醫師,也會一頭霧水:「這小子是不是投錯雜誌了」),希望能夠提高稿件的接受率,也要感謝昱斌平時在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所累積下來的好名聲(據說他平時常常非常熱心地無償幫忙雜誌審稿,而且審稿快,品質又好),主編也因此沒有針對團隊的怪異組成刁難。

 

整個過程非常順利且快速,我們很快就進到 review 階段,而且從初稿完成,到稿件被接受,前前後後只經過了三個月,整個過程完全呼應到蔡校長上課常常強調的:「要長期耕耘某些特定期刊,讓主編記得你,將來有需要的時候,主編自然會給你幫忙!」

 

這篇 meta-analysis,我們實踐幾個原則:

 

  1.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專長,各自在該領域發揮。
  2. 合作的過程中不斷討論分析,找出最好的文獻呈現模式。
  3. 平時累積人脈,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發揮效果。

 

以上的小小例子,提供給各位學員參考。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共享榮耀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