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耳鳴患者接受非侵入性腦部刺激介入,其效益與安全性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AMA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耳鳴治療的侷限
耳鳴(tinnitus)是一個高盛行率的疾病,全世界盛行率從 10 %到 25 %,也就是說平均每 10 個人到每 4 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耳鳴。
目前為止治療耳鳴的主要方法、效果都很有限,包括口服或注射藥物等,效果都不見得有效。因此過去的國際耳鳴治療指引(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對於找不到原因的耳鳴治療建議,除了基本的「先找出耳鳴的可治療原因」,接下來就把重心放在助聽器的選配、聲音治療,再來就是心理治療。
而所謂的「心理治療」主要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正念治療」和「接納與承諾療法」,但是其核心概念其實就是試著要與耳鳴和平共處。
然而,實際患有耳鳴的患者對於「和平共處」這四個字其實不是很滿意,因為耳鳴本身是非常不舒服的事情,自從我自己打完 COVID-19 疫苗後產生耳鳴,就深深感受到耳鳴對於生活的干擾,難怪耳鳴患者會被吵到睡不著覺,然後尋求自律神經治療。
跨出科別的限制,會有新進展和新發現。
因為親身經歷耳鳴的痛苦,所以我對於患者很能夠感同身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診所千方百計尋求耳鳴更進一步治療的原因。
在我們三位不同專科的醫師們(耳鼻喉科、神經科與精神科)通力合作之下,發現到耳鳴有一些跨科的問題;過去我們都認為耳鳴是一個「單純耳鼻喉科」的問題,但是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漸漸發現到耳鳴患者大腦功能的運作和一般正常人明顯不同,而且這些異常腦功能活性隨著不同症狀而有不同的分布。
過去耳鳴治療指引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限定耳鼻喉科藥物」上面,因此造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的結果。
新技術、新方向導致新的研究成果
我們三位醫師透過來自世界各地醫師朋友的幫助(有來自於英國、加拿大與巴西等地的醫師朋友),共同完成這篇「非侵入性腦刺激術對於耳鳴治療效果的統合分析」。藉由眾多醫學前輩的協助,我們用統計的方式發現到非侵入性腦刺激術對於惱人的耳鳴,有統計上很顯著的治療效果,而且這樣的統計結果恰好呼應前面提到的「耳鳴患者大腦功能的運作和一般正常人明顯不同」。
與幾位前輩大師討論後,我們也根據這篇研究的理論基礎,更進一步推廣到「各種不同科別的藥物對於耳鳴治療效果的比較」,而這個研究也獲得重大的突破,我們發現到作用於大腦功能的許多藥物,對於耳鳴嚴重度也有明顯的改善效果,而這個研究成果也順利登上國際頂尖 Lancet 期刊的系列期刊發表。
我們相信,透過這樣不斷精進,全世界的耳鳴治療一定會有更多發展機會,將來耳鳴就不再是惱人的疾病了!
最新活動